豐收背后的“水力量” 看黃河水如何澆灌出“塞外糧倉”?
2023-10-13 15:15:16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耕地灌溉面積10.55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5%,生產了全國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而在保障秋糧豐產豐收的過程中,灌區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灌區”?“灌區”可以看作是一個半人工的生態系統,通常是在一處或幾處水源取水,具備完整的輸水、配水、灌水和排水工程系統,能按農作物的需求并考慮水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提供灌溉排水服務的區域。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有7326處大中小型灌區。
黃河水澆灌出“塞外糧倉”
(資料圖)
河套灌區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特大型灌區,當地利用黃河水灌溉發展農業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
河套灌區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是黃河上游的特大型灌區,也是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該灌區地處我國干旱的西北地區,降雨量少、蒸發量大,一共包含永濟灌域、烏蘭布和灌域、解放閘灌域等5個灌域,現有七級灌排渠(溝)道,共計10.36萬條、6.5萬千米,各類建筑物18.35萬座。這些渠溝連接起來,可以繞赤道1.5圈。
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境內的三盛公水利樞紐,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閘”。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全長325.84米,工程竣工時,是亞洲最大、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閘壩工程,改變了河套灌區多年來無壩引水、不能控制水位流量的落后面貌。河套灌區從黃河通過三盛公水利樞紐和總干渠自西向東引水,通過各級渠道將水輸送到田間后,再通過斗、毛溝,支溝等,匯入總排干和烏梁素海,最后退入黃河,形成一套高效、完整的水系網絡和灌排體系。
上膜下秸 鹽堿地變身“金土地”
有著“塞外糧倉”美譽的河套灌區每年的糧食產量穩定在60億斤左右,目前引黃灌溉面積達到1100多萬畝耕地。然而在這1100多萬畝耕地中有484萬畝不同程度的鹽堿地。當地是如何讓鹽堿地變身金土地的?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狼山鎮愛國村,8700多畝的耕地中,中重度鹽堿地就占到一半以上。村民崔衛東告訴記者,過去抗鹽堿的土方法多半是大水漫灌壓鹽,結果用水量越來越大,可鹽分卻沒降下來。
2017年,巴彥淖爾市規劃了484萬畝鹽堿化耕地“改鹽增草(飼)興牧”示范工程,拉開了全市改良鹽堿地的序幕。通過大規模土地整理,愛國村零散的土地被整合了起來,現在行走在愛國村的田間地頭,遠看路相連、渠相通、溝配套,近看有新的發現,在地下40公分的位置,鋪設了一層秸稈,鹽隨水來,隨水去,在水分向上蒸發的同時,能保證鹽分被阻攔在秸稈下面,這個被稱為“上膜下秸”技術。而對于重度鹽堿地,當地在地下一米八的位置,每隔50公分鋪設了一些排水管道,能保證地下的水分隨時通過這些管道流到排水井里,最大程度地讓作物不受傷害,耕地質量提高1—2個等級。
如今的愛國村糧食年年豐收,村民們腰板兒挺直了,村干部謀發展的底氣也更足了。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狼山鎮愛國村黨支部書記潘競忠告訴記者,他所指的這片就是鹽堿地改良整理過的最有成效的一片兒,這里邊的種類品種有8個品種,有番茄、青椒、朝天椒。今年村里頭號召統一連片種植,全部水肥一體化,用黃河水滴灌,成本降下來,收入提高了。
引黃滴灌 節約每一滴黃河水
河套灌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農業灌溉主要依靠黃河水,因此如何用水至關重要。近年來,河套灌區開始大范圍推廣實施“引黃滴灌”工程,大幅節約農業灌溉用水。
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和勝鄉新建村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項目區,占地50畝的蓄水池內碧波蕩漾。今年,和勝鄉將新建村廢棄魚塘改造成引黃滴灌澄清蓄水池,義和渠支流的水經過蓄水池的過濾、澄清后,通過引黃滴灌管道,輸送到農田地。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和勝鄉新建村黨支部書記王連柱說:取用方便隨時可以澆水,想用的時候打開滴灌機就可以滿足周邊800畝土地滴灌。
為了加強農民用水群管組織建設,巴彥淖爾市還大力發展農業用水合作社,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杭錦后旗,當地通過采取“民辦、民管、民收益”的模式,在全旗組建了58個農民用水合作社,覆蓋所有村社和灌溉直口渠系,使基層用水合作社運作更加規范。
用水方式的改變,加上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讓河套灌區煥發新活力。在河套灌區水量調度中心的沙盤上,我們看到,灌區的每道閘口、每條干渠都有通訊基站,電子水情數據實時更新。目前,網絡通訊已經覆蓋全灌區,如果將各種傳感器和采集系統比作灌區信息化的“耳目”,通訊傳輸系統就是灌區的“神經網絡”,河套灌區灌溉水量調度系統就是整個信息化工程的“大腦”。
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解放閘分中心楊家河干渠供水所所長黃銀強告訴記者:現在灌區通過這個現代化、信息化的改造,咱們全部用成了信息化這種,拿出咱們手上的APP就能觀測到水位、流量的變化。
目前,“十四五”河套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工程正在加速推進。永濟、義長灌域國管渠道項目累計完成投資 2.9億元,已完成總投資的 61%,計劃 12 月底前完成 90%以上的建設任務。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陳燁煒 內蒙古臺 陸偉 廖斌 段慧林)
關鍵詞:
推薦內容
- 豐收背后的“水力量” 看黃河水如何澆灌出“塞外
- 確保一江清水出巴渝
- 國家統計局:9月份CPI運行平穩 PPI同比降幅收窄
- 無錫:水下“荒漠”變“森林”,生態修復久久為功
- 哈薩克斯坦女企業家:中歐班列開到哪,就把商品賣
- 亞香股份:天然香料市場2023~2027年CAGR預計達11.4%
- 海特生物:CPT已針對淋巴瘤、胃癌、結腸癌開展過
- 億道信息:高性價比輕量級MR產品將于十月份亮相南
- 依米康:專注于精密環境可靠、高效、節能熱管理技
- IPO企業重大輿情引重視 上交所:保薦機構應密切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會見
- 寧波遠洋經營集裝箱船隊總運力突破“7萬箱”
- 西部陸海新通道武陵山班車正式首發
- TCL致力于人才培養與價值實踐,入選《時代》全球
- 馬鑾灣新城最大規模安置房建設項目取得又一新進展
- 風格特刊|屈楚蕭:視線放遠,就會從容一點
- 引進專家!襄陽這家醫院外科有了新突破!
- 曾都區兩水學校開展建隊日主題隊會活動
- 向專精特新“進擊 ”!杭州這場國家級大賽吸引優
- 德賽西威:擁有超過90,000㎡的生產車間,配置高性
- 國機重裝:研制成功的二十輥可逆冷軋機組共計18套
- 新朋股份:尚無為華為汽車提供汽車配件的業務
- 美騰科技:秋季管理會議選擇外部場所召開以提高會
- 美騰科技:制定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努力提
- 臨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統籌
- 視評來了丨靜音車廂 想要“靜音”不容易
- 煙臺:小區交房六年 仍是臨水臨電
- 深圳航海少年問鼎全國賽冠軍
- 航運貿易數字化合作創新聯盟日前成立
- 演員陳牧馳離婚信息疑被泄露 律師:嚴重侵犯隱私權
- 明年1月1日起施行 人社部首次確立人力資源管理專
- 納米壓印概念發酵 佳能宣布推出FPA-1200NZ2C納米
- 光大證券:具備新三板股份轉讓業務做市商資格
- 曠達科技:子公司芯投微已向海外和國內客戶供應基
- 曠達科技:華為問界系列產品應用銷售占內飾業務營
- 恒潤股份:子公司已有相關貨源儲備并穩定到貨
- 長城調查丨迷笛四問
- 海南將對入圍創業大賽鄉村振興專項賽省級初賽的項
- 連續一周Citywalk后,女生左腳腫痛只能跛行,專家
- @太原人!霜凍藍色預警中!冷空氣影響,大風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