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招商”正蔚然成風。
2023年以來,各省紛紛組建千億產業基金,其中包括2000億元的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浙江目標總規模超2000億元的“4+1”專項基金群,安徽2000億元的新興產業引導基金。
新加入進來的江西,則組建了總規模達3000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
(相關資料圖)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產業基金引導鼓勵的具體產業上,東部和中西部省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區分。
江西組建3000億產業基金
2023年以來,各省組建千億產業基金蔚然成風,其中包括2000億元的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浙江目標總規模超2000億元的“4+1”專項基金群,安徽2000億元的新興產業引導基金。
6月29日,江西產業基金生態大會在南昌召開,大會現場舉行了江西省現代產業引導基金主題推介,該基金總規模達3000億元,由江西國控牽頭,國控基金作為基金管理機構。
其中,首批規模1500億元,由省級母基金出資300億元,撬動市縣引導基金、社會資本等1200億元。
在參加此次會議的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看來,這次大會規格很高,江西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省委書記和省長都出席了大會。
“現在,各地政府都看到了產業引導基金的價值,很重視通過產業基金的方式進行產業引導,協助地方政府推動產業落地。在具體的產業投向上,一般都是圍繞國家大的戰略進行布局,并結合自己的優勢產業進行微調。”米磊對中國基金報記者表示。
截至目前,江西引導基金投資項目550個,基金投資規模約438億元,其中投資江西項目87個,基金投資規模約215億元。
圍繞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戰略新興產業,江西省已落地開工的優強項目4個,項目投資規模183億元,同時正在洽談的項目10余個,落地后預計投資規模超500億元。
如何追趕?
“現在中西部省份比較積極,包括重慶、安徽、江西等省市,其特點是,和東部發達省份相比,這些中西部省市在經濟上已經被拉開差距了。你可以理解中西部是追趕型省份,其產業形態已落后于東部。因此,相對于東部省份,追趕型省市的有為政府更重要。”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對中國基金報記者表示。
“后發優勢”理論的提出者格申克龍指出,一個國家的經濟越是落后,政府的作用越為顯著,由旨在增加新生的工業部門的資本供給的特殊制度因素所發揮的作用就越大;而且,追趕的目標應定位于快速增長的、技術新興的產業。
在張維看來,不管是深圳還是硅谷,其科技密集產業生態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來自政府的規劃;但硅谷和深圳的經驗并不好復制,對絕大部分省市來說,追趕型經濟體的經驗更值得學習,我們需要實現有為政府、卓越企業家與創新資本的有機結合。
“對于中西部省份來講,作為追趕型經濟,如果不能更好地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如果不能以較大的創新資本引領一些產業鏈的核心骨干企業,包括發掘優秀的企業家來中部創業,你的動作就慢了;要挑選優秀的企業和好的企業家到中部落戶,這樣才有意義,而不是撿到籃子都是菜。”
張維強調,實現經濟趕超的關鍵在于專注以短周期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區域經濟需要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兩類能支撐科技高地發展的產業,即“卡脖子”的硬科技產業和新興產業,二者主要區別在于:
“硬科技產業涉及基礎研究的代際差距,技術節點更多、技術壁壘更高,不是靠補貼和投資便可以在短期內追平差距的,如半導體產業;而新興技術含量高但進入門檻相對低,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已經實現了同級別競爭的狀態,甚至已經處于領先位置,如新能源汽車產業。”
從實際情況來看,東部發達省份和中西部省份的引導產業已經有比較大的區分。
以浙江為例,其“415X”戰略中的“4”,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消費與健康、綠色石化與新材料等4個萬億級世界級先進產業群;“15”指數字安防與網絡通信、集成電路等15個產業。
而江西此次要重點推進的產業,主要包括和新能源相關聯的有色金屬、電子信息,前者需要資源基礎,后者則具有短周期技術的特點。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