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自己的父親起兵造反,為當南征北戰,差點全部落空
前面有一篇文章提到的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他的江山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努力,也是他的次子努力得來的。那么他的次子是誰呢?沒錯,就是我們的秦王李世民了。下面我們就來嘮嘮李世民的傳奇故事。
(資料圖片)
晉陽起兵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晉陽起兵,如果知道的話,那你肯定明白,這是李淵的崛起之戰,也是唐朝建立的第一步。但是這只是你知道的,還有你知道的,其實這場戰役的發起者是李世民。就在公元617年的時候,隋朝差不多了,年限一斤,于是乎秦王李世明就說自己的父親起兵造反,推翻大隋的統治。李淵看兒子如此積極,就起兵了。
年底,也就是12月份,李世民作為右元帥,帶領著十萬精兵攻打洛陽城,雖然是無功而返,但是設計埋伏,終將隋將段達給打敗了,最后又攻打長安城,滅掉了隋朝,廢黜隋朝皇帝楊侑。至此李淵靠著自己的兒子稱帝,還將國號改為唐。對李世民加官進爵,封為秦王。還答應等穩定之后,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四方征戰
眼看江山遲早是自己的,于是乎李世民南征北戰,穩固局勢,擴展領土。其中可分為四個戰場,分別是東戰場,南戰場,西戰場,北站場。打敗薛舉史上稱為淺水原之戰,這一場戰役徹底鏟除了中國西部的威脅;打敗了宋金剛收復很多失地,北方勢力得到鞏固。在華北地區,一舉殲滅王世充、竇建德兩人,將華北的統治權重歸唐朝;在山東地區重創了徐圓朗。
因為李世民這些功勞,他在國內的名聲越來越好,受到人民的愛戴。但是功高蓋主這個點是絕對不能碰的,這是應該是為人臣的大忌。雖然李淵給了李世民很多的冊封和獎賞,但是還是惹得李淵不高興。在沒有通知李世民的情況下,李淵就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完全沒有按照當初的約定來,是的李世民很不高興。這時,當上太子的李建成,聯合李元吉一起來排擠李世民,畢竟李世民的威望還是很大的,自己一個人怕是抵擋不了。
李世民作為建國的最大功臣,本就應該繼承皇位的,結果被他們得逞,現在成了人臣自然是不樂意。因此李世民與自己的兄弟們的猜忌越來越多,朝廷的勢力也開始分為兩大派。一半是用戶李世民的,一半是擁護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朝廷內部已經開始沖突,短兵相見是遲早的事。
這一刻終于來臨,626年,在唐朝邊境,突厥人沒事找事,想要過一次打仗的癮。對于李世民來說,這只是一場仗,但是對于李建成說,這是一次機會,奪取李世民手中的兵權。于是李建成就向李淵請命,去擊退突厥人,借機奪取兵權。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在太子府中安插了一個眼線,于是立馬將這個信息告訴了李世民:太子李建成想要控制秦王的兵權,還想要在昆明埋伏李世民。一聽到這個消息,李世民坐不住了,既然兄弟無情,那我只好無義了。
玄武之變
同年7月2號,李世民先發制人,在玄武門發動兵變,史稱"玄武之變"。就在玄武門附近,李世民射殺了李世民還有李元吉,就連他們的子嗣都沒有放過。還將他們去除祖籍,此刻的李淵叫天天不理,叫地地不靈,只好把軍權和政權都交給李世民,沒過幾天就被立為太子。李世民完全可以直接取代李淵,但是為了一個名聲,所以委婉一點進行篡位。之后李淵禪讓皇位給李世民,自己為太上皇。可想而知,這個太上皇到底是禪讓還是趕下臺,一目了然。這個可與清朝的太上皇不能比,畢竟清朝太上皇乾隆可是手握大權退位,依舊執政。
李世民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貞觀之治就是一個例證。李世明當上皇帝之后,又相繼發生了很多戰爭,這導致人口銳減。為了不再重蹈隋朝覆轍,李世民大改朝政,勵精圖治,政治經濟都實行改革。體恤民間疾苦,減輕賦稅等等。直到貞觀23年的時候,唐朝已經基本穩定下來,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基數也是激增。因為這一基礎的奠定,貞觀之治才得以出現。
很多皇帝都是這樣,年輕有為,年老糊涂。李世民也是一樣,晚年時,追求長生不老,=于是吃了天竺的長生藥,結果沒有長生,反而生病,不久就死于疾病。于是第九子李治繼位,說起這個李治也是幸運,因為剛開始立的太子并不是他,而是李承乾。結果李承乾似乎是等不到李世明駕崩,想要謀反,結果被發現,就被廢除了太子,立了李治。所以說李治的皇位,也是天上掉餡餅得來的。
歷史上對于李世民的評價很多,好皇帝是最為普遍的;但也有人反對,說他是弒兄逼父才得到的皇位,否則皇位就是李建成的。而在古代,弒兄是大罪,長兄如父不是說著玩的,更何況還是太子。之所以沒有人反對,那是因為他權力太大,無人敢反。如果是平常人家,早就進了豬籠。
對于這些評價你是怎么看的呢,不妨高數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