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棗莊市迎來持續高溫。圖為6月23日傍晚,在臨沂至滕州高速公路項目山亭段建設現場,戶外建設者錯時施工、避開高溫,確保施工安全。李宗憲攝(人民圖片)
6月27日,重慶市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圖為在重慶市沙坪壩區三峽廣場,外賣配送員在高溫下辛勤工作。孫凱芳攝(人民圖片)
夏季高溫天氣造成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用電負荷增加。圖為6月26日,在渦陽縣武集—渦北35千伏線路升級改造施工現場,國網渦陽縣供電公司施工人員冒著高溫開展作業。婁延旭攝(人民圖片)
(相關資料圖)
連日來,高溫天氣唱起了“主角”,華北、黃淮地區更是進入“燒烤模式”。部分地區最高氣溫達到43℃或以上,北京最高氣溫一度定格41.1℃。
烈日炎炎下,許多基層勞動者為了確保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轉,仍堅守工作一線。電力工人滿頭大汗應急搶修,環衛工人揮汗如雨擦亮城市容顏,交警輔警馬不停蹄巡邏執勤……他們的默默奉獻令眾多網友感動:“致敬高溫下的堅守者,謝謝你們!用汗水保障生活的正常運轉。”
多部門部署防暑降溫工作
據統計,今年6月以來(截至6月24日),35℃以上高溫天氣主要分布在華北、黃淮等地,京津冀魯豫平均高溫日數為7.9天,較常年同期偏多4.3天,北京達到9.8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還未入伏就這么熱,京津冀等地怎么成了‘火爐’?”對于來勢洶洶的高溫熱浪,網友們紛紛在網上留言詢問原因。
“華北、黃淮等地高溫天氣過程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的報道中,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介紹,這一帶受到較強暖氣團控制,且影響時間較長,同時在高壓脊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太陽輻射增溫促進升溫。此外,夏至時節白晝較長,太陽光照時間長,加之華北、黃淮等地空氣濕度小、天氣干燥,有利于氣溫升高及高溫維持。
中國各地高溫集中時段本就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南方地區通常在盛夏時段進入高溫季,而北方地區往往在初夏時段。
“對華北地區來說,通常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易出現高溫天氣,連續數天的高溫在6月也較為常見。這段時間主要以干熱型高溫為主,表現為氣溫高、濕度小。”在新華社客戶端刊發的報道中,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說,全球變暖背景下,無論南方還是北方,極端高溫發生的頻次都在增加。
為保護公眾健康,有效防范職業性中暑事件的發生,近期有關部門相繼發文部署防暑降溫工作。
全國總工會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職工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工會督促用人單位合理布局生產現場,合理安排作業時間,為職工提供必要的個體防護用品和高溫作業休息場所,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等。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用人單位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疾控主管部門,推動用人單位防暑降溫工作與職業健康培訓、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職業健康監護等職業病預防工作協同聯動、互相促進,切實維護廣大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
與此同時,湖南、山東、陜西等省份也出臺了相關保障措施。
據央視網報道,湖南省人社部門要求自2023年7月1日起,高溫津貼標準調整為不低于300元/人/月,發放時間為3個月(7月、8月、9月)。山東省人社部門出臺規定要求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的,當日應當停止露天作業。陜西省要求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懷孕女職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下從事戶外作業及在33℃以上的工作場所作業。
多措并舉關愛戶外勞動者
熱浪滾滾,不少戶外勞動者更是面臨巨大“烤”驗。各地創新形式、多措并舉,通過設置休息室、錯時作業、加強防暑物資保障等方式為工作者送去清涼、送去關愛。
新華網文章報道,四川省達州市升華廣場附近餐飲店鋪密集,人流量大,為此,升華廣場專門設立“騎手家園”,為外賣小哥等戶外工作者提供飲水供給、餐食加熱等服務,并配套有騎手培訓等功能。
“之前天氣熱時,我們只能在馬路邊的樹蔭下等活兒和休息。”在升華廣場“騎手家園”中,外賣小哥劉榮彬正在邊刷新聞、邊等待新單。“現在沒單的時候,我就來這里吹吹空調,歇會兒,給電瓶車充電,還能看看書、給自己‘充充電’。”
“騎手家園”“網約車司機大本營”“零工之家”……散布在達州各個區域的休息室,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戶外勞動者均可“共享”是其共同的特點。據統計,2022年以來,達州已通過新建、改建、聯建等方式,因地制宜建成服務普通勞動者群體的休息室89個,覆蓋行業人群5.5萬余人。
持續高溫天氣下,各地加強防暑物資保障,為戶外勞動者送來陣陣“清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刊發的文章報道,在河北省滄州市,新華區小趙莊鄉發起為高溫下作業者送清涼活動,成立了20支夏季送清涼志愿者服務隊。每個服務隊負責一個片區,給一線建筑工人等戶外工作者送去西瓜、純凈水、藿香正氣水等防暑用品。
“我注意到,許多城市在街頭搭建志愿亭,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消暑飲品,奉上‘清涼’。這份善意,是社會對戶外勞動者的關懷,也是在切實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網友“山川養玫瑰”評論道。
為加強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多地還通過調整工作時間、進行多班組輪序等方式,避開高溫時段、錯峰施工。
光明網文章介紹,在河南省鄭州市,城管部門對環衛工人作業時間做出調整,日氣溫達到35℃以上,中午12時至下午3時暫停人工清掃保潔作業;日氣溫達到37℃以上,中午11時至下午4時暫停人工清掃保潔作業。
鄭州公用集團二七環衛項目部負責人薛冰說:“目前,我們的日常生產作業以機械化作業為主,人工保潔在早晨6點前結束。在高溫天氣下,我們還增加了霧炮車輛,一天至少4次對全區域進行作業,在完成日常清掃保潔的基礎上做到降溫降塵。”
網友“安琪”在新浪微博“守護高溫下的戶外勞動者”話題中留言說:“感謝所有戶外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向他們致敬!”
充分做好個人健康防護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預計未來兩周,華北、黃淮等地仍多高溫天氣,主要高溫時段為6月29日至7月2日、7月6日至7月10日,內蒙古中部、華北、黃淮、汾渭平原等地日最高氣溫將有35℃至39℃,局地可達41℃。
高溫耐力十足,包括戶外勞動者在內的每個人都需關注氣溫變化,充分做好健康防護,科學預防中暑。
近日,國家疾控局發布《高溫熱浪公眾健康防護指南》,針對夏季高溫熱浪引發的健康問題,提出人群健康風險干預措施和建議,指導公眾進行科學防護。
記者了解到,《高溫熱浪等級》將高溫熱浪定義為氣溫高、濕度大且持續時間較長,使人體感覺不舒適,并可能威脅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加能源消耗、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天氣過程。高溫熱浪可直接引起熱疹、熱水腫、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等熱相關疾病。
北京日報客戶端文章建議,高溫熱浪下,戶外作業人員在進行中等強度作業活動中,應每15至20分鐘喝1杯水。工作時,宜穿著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卻背心,并及時更換被汗水浸濕的衣物,盡可能將高溫暴露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較涼爽的時間。戶外作業人員也應定時休息,休息宜選擇陰涼處或有降溫設備的場所。此外,戶外作業人員要減輕勞動強度,放慢勞動速度,若出現中暑先兆癥狀時,應立即移至陰涼處休息,適量喝水降溫。
除了戶外勞動者,體質較差的老人、兒童、孕婦等人群,也易發生中暑。
據人民網報道,國家疾控局提示,這些人群要盡可能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長時間生活和工作,飲食要清淡,注意補水,勞逸結合。對于兒童、孕婦等敏感人群來說,鼓勵在戶外玩耍的兒童盡可能待在陰涼處,孕婦和老年人盡量待在涼爽的室內。針對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而言,要主動、多次、適量飲水,不要感覺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飲水量,要及時詢問醫生合理的飲水量。
一旦中暑了該如何應對?“發生中暑,要及時干預、正確處置,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患者衣扣,并通過擦拭、冷敷等措施幫助患者降低體溫。”在新華網刊發的報道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遲騁說,同時要給患者補充含有鹽分的液體,補充中暑導致的體液和電解質丟失。如果癥狀還是不改善,一定要及時就醫。
對此,網友“慢悠悠”留言說:“天氣正熱,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好健康防護。”網友“七個吉他”留言說:“高溫天氣持續不斷,無論是工作還是出行,大家一定都要做好防暑降溫,平安健康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