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全系列】真蝦下目—匙指蝦科 世界球精選
2023-07-05 05:52:19 來源:麟劍的人類史
真蝦下目—匙指蝦科
真核生物域
【資料圖】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甲殼亞門
多甲總綱
軟甲綱
真軟甲亞綱
真蝦總目
十足目
腹胚亞目
真蝦下目
匙指蝦總科
匙指蝦科
匙指蝦科(學名:Atyidae)是十足目真蝦下目的一個科,存在于全世界熱帶及大多數溫帶的淡水水域,只有極少量生存于海水中。匙指蝦科是匙指蝦總科(Atyoidea)之下唯一的一個科。觀賞水族市場之黑殼蝦、玫瑰蝦、大和藻蝦、蘇蝦、水晶蝦、蜜蜂蝦皆屬于此分類,但螯蝦不是。
1.米蝦屬
米蝦屬(學名:Caridina)是真蝦下目匙指蝦科之下一個淡水蝦類的屬。這些物種廣泛分布于亞洲、大洋洲及非洲的熱帶或亞熱帶水域,營濾食、雜食動物或腐食生活。它們的頭胸甲的長度從–(廣東米蝦,C. cantonensis)到–(C. serrata)不等。
(1)多齒米蝦
多齒米蝦(學名:Caridinamultidentata),又稱大和藻蝦、大和米蝦、日本米蝦。為匙指蝦科米蝦屬的一種,屬于洄游型淡水蝦,成蝦生活在干凈的溪流里,母蝦抱卵至成熟后會將幼蝦釋放到水中,幼蝦隨著水流入海水當中,幼蝦在海水當中度過浮游時期,經過蛻皮成為稚蝦,找尋溪流入海處上溯至溪流中生活。可作為自然環境的生物指標,體長約2至5公分。淡水水族觀賞玩家多將其視為水草缸中的清道夫,其體側有數條虛線或成點狀分布的斑紋,其表面顏色偏向銀色或灰色,具觀賞價值。市面上所販售的個體多為野外采捕,而這些業者的采捕行為對于野外的族群及棲地是極大破壞。洄游型米蝦的繁殖較陸封型來的困難,在人工繁殖量產上仍在努力。
多齒米蝦的學名在2006年由“Caridinajaponica”改為“Caridina multidentata”。
(2)三間米蝦
三間米蝦(學名:Caridinatrifasciata,是匙指蝦科米蝦屬的一種,2003年首次于香港水域發現。僅在香港七條溪流中及橫琴島有分布。在橫琴島上的群落正因過量捕撈而令數目急劇下降,而在IUCN紅色名錄中列為易危物種。
①發現
截至2003年,香港約有4種的匙指蝦科的淡水米蝦,包括鋸齒米蝦(C. serrata)、廣東米蝦(C. cantonensis)、劍額米蝦(C. lanceifrons)及歸還米蝦(C. apodosis)等。在2003年的一次野外考察中發現了三紋米蝦,其腹部有明顯的深藍色三節條紋而與其他米蝦物種有明顯分別。及后在進行進一步的解剖檢驗后確認為新種,于2003年進行正式描述。其種加詞trifasciata即以此特征命名。當中tri表示三,fascia即帶或紋,合稱即為三紋米蝦。分布于香港與分布于珠海橫琴島的族群在體色上有分別,香港族群的條紋相對橫琴的為窄。
②分布
三紋米蝦僅在香港的五個溪流及橫琴島上一條溪流中生活。分別是新界的數條溪流。在珠海附近的橫琴島上亦有出沒紀錄。根據評估,在橫琴島上因魚業活動頻繁,在其上的三紋米蝦被過度捕撈以作喂養觀賞魚類之用,其數目正急劇減少。
③保護現狀
在IUCN紅色名錄中列為易危物種,因在評核時僅在香港的五個溪流及橫琴島上一條溪流中生活,而在橫琴島上的群落則被大量捕撈以令數量急劇下降。香港賽馬會原定于滘西洲與建高爾夫球學院,并已申請環境許可證。但因環保人士及后提出該區的生態重要性才令香港賽馬會重新進行環境評估,并發現滘西洲內有大量易危的三紋米蝦,在島上的分布亦增加至五條,表示滘西洲是這種香港原生物種的重要棲息地。香港賽馬會建議將三紋米蝦進行遷地保育,但有環保團體對此計劃的可行性表示質疑。
(3)典型米蝦
典型米蝦(學名:Caridinatypus)是匙指蝦科米蝦屬的一種動物。米蝦,生活于溪流的中下游河段碎石地質的環境中,平常在石上、石縫間、水草間爬行。常見的觀賞米蝦品種有:黑殼蝦、櫻花蝦、極火蝦、烤漆蝦、藍絲絨蝦、藍精靈蝦、藍寶石蝦、藍琉璃蝦、紅琉璃蝦、雪球蝦、巧克力蝦等。
米蝦為大卵繁殖,全程抱卵孵化都在淡水,是常見且容易飼養的觀賞蝦類型。
①形態特征
額角短而直,約伸至第1觸角柄第1節末端到第2節中部,末半稍向下低垂,末端尖,略呈劍形;上緣光滑無齒;下緣具1—4齒,極少數個體可見6齒。頭胸甲的前側角圓,不具頰刺。
尾節亞距形,長約為末端寬的3.4倍,背側具4—7對刺,約位于末端的2/3。末端圓凸,中央背側具1小尖突,外后刺短小,僅側刺長的1/4—1/5,末緣刺5對。側刺明顯地粗壯,稍短且粗于間刺。間刺細長,4對,近等長,細,但稍長于側刺。肛前脊鈍圓,頂端生剛毛叢。
眼發達。柄刺約伸到第1觸角柄基節的2/3處,約為基節的0.84倍,第1節約為第2節的1.5倍,第2節與第3節近等長,基節的前側角銳尖,前伸不超出第2節的1/4。在第2觸角基部、觸角柄的外緣具1大而銳的刺,鱗片長約為寬的3.4倍。右大額切齒具6齒。第1顎足內肢的外末角具1角狀突起。第3顎足約伸至第1觸角柄的末端或稍微超出;末節最短,末3節最長,末節末端為爪狀,末腹緣具5個短刺。
第1步足短粗,指節末端伸至第1觸角柄第1節的末端;長節短于螯,腕節末緣深深的凹陷,長約為寬的1.5倍,約等于或稍短于長節,但短于螯,螯長約為寬的2倍,指節短于掌部。第2步足細長,指節約伸至第1觸角柄的末端;長節與指節約等長,腕節末緣稍凹陷,長約為寬的5.4倍,長于長節和螯,螯長約為寬的2.6倍,指節清楚的長于掌部。第3步足掌節約近一半超出第1觸角柄的末端;長節約為掌節的1.5倍,腹緣具3刺,腕節約為掌節的0.9倍,末腹角具1刺,掌節約為指節的3.8倍,后緣具許多刺,指節長約為寬的3.2倍,腹緣具5—6刺。第5步足掌節末端伸至第1觸角柄的末緣;掌節為指節的3.2—3.5倍,指節長約為寬的5.4倍,后緣具100個左右的疏狀刺。
雄性第1腹肢內肢略呈葉片狀,內側緣具細長的刺毛,外側緣為細長的羽狀剛毛,由內側末端伸出一內附肢,有約1/2—1/3超出內肢的末緣。第2腹肢雄附肢呈棒狀,約伸至內肢的2/3,長約寬的6倍,約為內附肢的2倍;內側和末端均具細長的活動刺。
尾肢外肢的端葉縫具20—23個活動刺。
體長 15—36mm。
卵小而數多,卵徑為0.2mm×0.4mm。
體色:中、小個體體色為半透明,成熟雌性呈深棕色。
②生境
米蝦為大卵繁殖,全程抱卵孵化都在淡水,是常見且容易飼養的觀賞蝦類型。
國內分布:大陸、臺灣(花蓮、屏東)。
2.新米蝦屬
新米蝦屬(學名:Neocaridina)是十足目真蝦下目匙指蝦科的一個屬,于1938年由久保從原來的米蝦屬分出來。這兩個品種的主要差異在于:新米蝦的公蝦在第一腹足會有特化的膨大現象,而米蝦屬的公蝦則沒有這個特征。
(1)多齒新米蝦
多齒新米蝦(學名:Neocaridinadenticulata),屬于匙指蝦科新米蝦屬,陸封型淡水蝦種,分布于越南、中國、日本及韓國。具協助清除殘餌、藻類之功用,可混養于水族箱作為魚缸之清道夫,或是作為中大型肉食性魚類的餌料;但個體食藻種類與食量不敵大和藻蝦,因為價格便宜、容易飼養而以量取勝。其近親異足新米蝦擁有各體色變種相當受水族玩家歡迎,其中尤以紅色系變種“玫瑰蝦”最為常見。
①形態特征
額角平直或稍向下彎,上緣前端約五分之一范圍內不具額齒。尾柄末緣呈三角形,中央后緣具有一不可動棘。體色變化多,大致有紅棕色、深藍色、深綠色至黑褐色,大型之抱卵雌蝦體色較深,中、小型及雄性個體稍呈半透明。成蝦體型約1-2公分。以藻類或有機碎屑為食,并且為其他大型魚蝦之食物。
②分布與棲地
多齒新米蝦主要分布在稍具海拔的山澗溝渠,或是水流速度較緩的小溪流中;部分河川下游或出海口雖然亦有分布,但卻因為單位面積分布的個體數量稀疏,對于采集者而言不具收成效益,因此臺灣市面上所販售的黑殼蝦,幾乎全數來自野生采集,同時采集地點又多集中于中部或東部山區。
由于多齒新米蝦的棲息環境較為特殊,因此這類小型米蝦或新米蝦,多數喜好涼爽、流動且富于溶氧的潔凈環境,然而這種特殊的棲息環境,卻讓它們恰好適應許多以低溫方式?量栽植水生植物的造景缸中;特別是許多對溫度敏感,同時枝葉較為密集的水草或苔蘚,往往需要這類能在低溫環境努力工作的黑殼蝦,負擔清除附著性藻類的重責大任。
③繁殖
母蝦性成熟時,在背部、頭部后方有一塊變色部位,那是卵巢。母蝦通常比公蝦大,在繁殖時會在腹部抱住受精卵,蝦卵在孵化過程中逐漸變色,直到仔蝦孵出后脫離母體自行求生。
④用途
a.觀賞蝦
一般多齒新米蝦呈透明狀,體色主要為黃褐色,體表分布有不同規則與大小的斑紋,另有偏黑、綠、紅等個體出現。
b.生物指標
目前研究顯示,低濃度的外因性內分泌干擾物質或氨就會對多齒新米蝦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包括抑制成長與繁殖能力,故調查河川內多齒新米蝦的存在與否及族群數量,可用于研判河川水質受污染的程度。。
(2)異足新米蝦
異足新米蝦(學名:Neocaridinadavidi),屬于匙指蝦科新米蝦屬,陸封型淡水蝦種,分布于中國東部、日本、夏威夷。擁有各體色變種相當受水族玩家歡迎,其中尤以紅色系變種“玫瑰蝦”最為常見。
①飼養
成年的異足新米蝦全長可長到約4公分長,異足新米蝦較喜歡生活在PH值-8的干凈水質中,中性和弱堿性,溫度14°C-29°C 之間,最舒適的溫度是22°C。
②用途與形態變異
一般的異足新米蝦體色多為黃褐色,體表分布有不同規則與大小的斑紋,有時體色會因環境和交配等因素產生偏黑、綠、紅等個體出現。因顏色具多樣化,業者以人工不斷挑選培育出五彩繽紛的彩色米蝦,包括極火蝦、香吉士蝦、黃金米蝦、藍絲絨蝦、巧克力蝦、黑巧克力蝦、血腥瑪麗蝦及琉璃蝦、雪球蝦等等,改良出的品種多達20余種,創造臺灣觀賞蝦養殖潮流,并且熱銷歐美日等國家。還具有幫忙清除殘餌、藻類之功用,可做為與小型魚類混養于水族箱作為魚缸之清道夫之用,以及作為中大型肉食性魚類的餌料;但個體食藻種類與多齒新米蝦一樣食量不敵大和藻蝦,因為價格便宜、飼養起來以量取勝。
(3)細肢新米蝦
細肢新米蝦(學名:Neocaridinagracilipoda),為十足目、匙指蝦科的其中一種。
①形態描述
額角側面觀窄,超出第1觸角柄第2節的末端,有的可伸到第3節的末端;上緣具12—19(多為14—18)齒,有3—4齒在眼眶后緣的頭胸甲上;下緣具2—6(多為2—3)齒。頭胸甲的前側角具頰刺。
尾節背面具5—7對背側刺,末端背側中央具1三角形的短刺突,后緣具4對刺。側剌粗大,約為外后刺的3.6倍。間刺3對,外間刺稍短。肛前脊末端圓鈍,無刺,上生一叢剛毛。
刺柄超出角膜的末緣,約為基節的2/3;第1節約為第2節的2.1倍,第2節約為第3節的1.1倍。第2觸角鱗片長約為寬的3.2—3.5倍。第1顎足(圖44e)內肢的外末角圓,不具角狀突起。第3顎足約伸至第1觸角柄的末端;末節稍長于末2節,末節末端爪狀,末腹緣具6—8枚短刺。
第1步足較短粗,約伸至第1觸角柄第1節的3/4處,或達角膜的末緣;腕節末緣深凹,長約為寬的1.7—1.8倍,稍短于長節,螯長于腕節,長約為寬的2—2.2倍,指節長于掌部。第2步足較細長,約伸至第1觸角柄第2節的中部;腕節末緣稍凹陷,長約為末端寬的3.9—4.2倍,長于螯和長節,螯長約為寬的2.4倍,指節約為掌部的1.4倍。第3對步足最為粗長,但兩性長度相似,均伸至第1觸角柄的末端;雄性長節腹緣具3刺,腕節約為指節的2.4倍,掌節直,末端亦不膨大,長約為末端寬的9倍,約為指節的2.7—3.1倍,指節(圖44i)不寬闊,長約為寬的4.1倍,腹緣具6—8刺,末腹緣的數刺短小無明顯地彎曲。雌性的和雄性的一樣。第5步足約伸至第1觸角柄第1節的末端;長節腹緣具3刺,腕節約為指節長的1.6倍,掌節長約為末端寬的10倍,約為指節的2.2—2.4倍,指節長約為寬的4.4倍,腹緣具56—68個疏狀刺。
雄性第1腹肢內肢延長,成體略呈長卵圓形,其比例隨個體的增大而略變短,成體長約為最大寬的1.8—2.0倍,基部內側在自然狀態下即可見到一圓弧形的突出。第2腹肢雄附肢呈長錘形,短而細小,伸不到內肢的中部,背和腹側的末端與內緣具細長的活動刺,數少;內附肢粗而長,伸至或超出雄附肢的末端,內末緣具多數小鉤。
尾肢外肢的端葉縫具13—16個活動刺。
體長 18—23mm。
卵徑為0.74mm—0.84mm×1.14mm—1.23mm。
②生境與習性
生活于山區的水塘或清澈溪流的緩流處,常生活于草叢中,或在石上、石縫間爬行。
③地理分布
四川(筠連),福建(上杭、武夷),廣東(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