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王東嶺)近日,走進河北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下伙房鄉哈巴氣村一個叫“下北溝”的山里,青山巍峨,萬木吐翠。
“我們村在40畝荒山里栽植1500棵果樹,在果樹下間作30畝蕓豆,蕓豆畝產可達300斤,市場價格在每斤5元,秋季收獲時節,僅蕓豆一項可以收入1500元。”哈巴氣村村民孫龍高興地說。
下伙房鄉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把林下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村集體流轉土地50余畝,打造了哈巴氣村和東溝村兩個果樹種植示范基地,發動鄉村干部、公益崗、村民栽種“龍豐”“雞心果”“123果樹”(也叫“金紅蘋果”)共計2000余棵,不斷做大“林”文章,做活“林”經濟、提升“林”效益,實現林下生綠又生“金”,充分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成為經濟發展優勢。
在哈巴氣村范文伍的苗木基地,百余棵造型松已然成型,翠綠挺拔,在陽光的照射下,洋溢著一片綠意,給人一種置身綠海的感覺。
范文伍是該村有名的苗木種植大戶,憑借著十余年的苗木種植經驗,目前已有苗木基地200余畝。隨著苗木市場需求的轉變,范文伍不斷更新觀念,通過培植造型松提高苗木的附加值。
近年來,圍場積極探索適宜本地區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狠抓供給側改革,調優產業發展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以干鮮果品、木本油料、園林綠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藥材等為主的經濟林產業。引導幫助群眾利用林間空地、森林邊緣地帶,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經濟,將林下資源變成菜籃子、藥園子,同時,采取“企業帶動、村集體示范、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帶動全縣萬人從事經濟林種植,發展經濟林194萬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