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禾◎編輯 | 小木
青島造船業正在迎來大爆發時刻。
【資料圖】
8月17日,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海洋石油122”,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場地完成船體建造,標志著我國深水超大型海洋油氣裝備研發制造技術能力實現新突破。
這也是青島造船產業崛起的一個縮影。
過去五年,青島造船產業發展迅猛,成為青島增長最快的產業。
根據2022年青島統計年鑒,青島市2021年民用鋼質船舶產量268.12萬載重噸,五年激增2497.9%。
青島造船業的垂直崛起,一方面是全球造船業轉向中國的大環境使然,另一方面則凸顯了青島在中國造船版圖中越來越重要的戰略地位。
受全球新一輪造船周期影響,中國造船業近年來迎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新接訂單、手持訂單等已連續多年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一造船大國。
據工信部發布,今年上半年,我國造船業新接訂單量同比增長67.7%,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均居世界第一,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9.6%、72.6%和53.2%,繼續保持國際領先。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造船業的中心,中國正持續突破大型郵輪、LNG船、滾裝船、超大集裝箱船等等高技術船舶領域,走向造船業金字塔尖。
如上海外高橋造船廠自主建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填補了中國大型郵輪建造的空白;廣船國際、上海外高橋、招商金陵等船企進入到滾裝船領域,滿足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需求。
而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是國家“十五”期間規劃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在大型散貨船、礦砂船、養殖工船、中型集裝箱船等領域優勢突出,并逐漸拓展到智慧養殖工船、LNG船、集裝箱船、雙燃料散貨船等高附加值船型。
青島造船產業的一大優勢在于,可以跟青島正在發力的其他重點新興產業之間形成非常密切的聯動效應,比如大型郵輪和郵輪母港,滾轉船和新能源汽車出口,LNG船和清潔能源。
也因此,青島造船業成為了扭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更需要在船舶海工裝備制造實力基礎上,加速布局建造大型郵輪、滾裝船、LNG船、新能源船等高端船型,實現產業規模量級和研發技術再突破,拉動城市經濟再上新臺階。
1
透過2017年-2021年青島市船舶產量來看,青島造船業在2020年迎來了大爆發。
根據青島市統計年鑒,2017年-2019年,青島船舶產量并不高,僅在10萬載重噸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趨勢。
到了2021年,青島船舶產量達到268.1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4%。
從2021年的增速來看,青島船舶產量在2020年便實現了爆發增長,2021年延續向好勢頭,產量穩步增長。
造船業是具有鮮明周期性的行業。2021年,船舶替換周期需求釋放,疊加疫情導致國際運費上升、推動市場市場需求旺盛,全球造船業迎來了新一輪利好周期。
行業利好釋放,耕耘多年的青島造船業迎來了發展的高光時刻,船舶產量激增。
與此同時,青島頭部船企北船重工也“升格”成為中船集團二級子公司,進一步夯實青島船舶制造實力。
2021年12月30日,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同意將全資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97.59%股權、中船重工船舶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00%股權、中船重工(青島)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100%股權全部劃轉至公司直接持有。本次整合完成后,上述3家公司將成為中國重工二級子公司。
公告稱,此次整合旨在進一步鞏固青島北船在超大型礦砂船、大型散貨船、大型修船改裝等領域的優勢地位,大力拓展集裝箱船、大型油船等主建船型,充分發揮青島北船作為海西灣造修船基地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努力將青島北船發展成為全球知名船海企業。
北船重工全面“升格”,走上了發展快車道,并于2021年12月30日更名為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簡稱“北海造船”)。
2022年,青島北海造船接單量位居世界船廠排名第六位。其中,超大型礦砂船業績居全球第一,大型散貨船市場占有率世界領先。
2
作為國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無疑是青島造船業的大本營。
目前,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已聚集了北海造船、中船柴、中海油、海西重機、中船集團海裝院等5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企業及各類配套企業,產業鏈條十分完善,貫穿船舶海工裝備總裝建造、設備研發配套、試驗檢測及非船裝備研發制造等領域,形成了以造船為龍頭、船舶配套和技術研發同步發展的船舶海工產業集群。
比如,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提供發動機曲軸;中船柴生產的雙燃料主機提供給北海造船;北海造船不僅能造修船,而且為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建造“海洋石油119” FPSO船體。
此外,企業還在研發、市場推廣等領域開展合作。
比如,北船重工與世界知名船東法國達飛輪船簽訂的10艘集裝箱船訂單、和澳洲船企簽訂的6艘LNG動力船訂單,產品均由北船重工與中船柴、海裝院等企業協同研發攻關;海裝院研發的“船岸一體化智能港口系統”已廣泛應用到海西重機生產設備中,并與北船重工聯合開發無人艇項目。
頭部企業強強聯合,也讓西海岸新區船舶海工產業逐漸成長為“巨無霸”。2022年,西海岸新區船舶海工產業產值首次超過300億,船舶海工重點規上企業營收同比增長7%,再創新高。
目前,西海岸新區已積蓄了一批船舶海工產業項目,為產業發展積蓄后勁。
中國船舶集團牽頭的中船青島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示范項目,規劃建設“現代海洋漁業+高端海洋裝備+海上清潔能源+海洋休閑旅游+智慧海洋信息”為一體的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示范項目;
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項目,建設完成后將具備行業一流的專業海洋裝備研發、建造及相關應用技術的開發能力;
高端軸承青島示范基地項目,將實現高鐵、艦船等高端軸承的自主研制和應用;
中船重工船舶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投資的民船中心總部項目,擬將“民船中心”總部遷至青島西海岸新區,將建設一流研發設計和科技創新團隊,為中船集團和北海造船廠提供在民船和海工發展領域的核心研發力量,補齊山東在船舶海工研發設計領域的短板。
根據西海岸新區海洋產業十四五規劃,將依托海西灣修造船基地較為完備的造船工業基礎,以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海西重機等骨干企業為支撐,瞄準全球海洋船舶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和深遠海開發需求,積極拓展培育高技術船舶和深水油氣、深遠海漁業裝備及海洋相關設備制造業,推動產業鏈條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建成國家級高端船舶修造產業基地和世界級船舶海工裝備生產基地。到2025年,船舶海工產業鏈增加值力爭達到490 億元。
3
在西海岸新區造船實力加持下,青島造船業今年以來依然有不錯的表現。
目前,青島北海造船生產線訂單已經排到了2026年,船廠手持訂單達到51艘,共計836.5萬載重噸,包括5500TEU集裝箱船、21萬噸LNG雙燃料動力散貨船、氨ready散貨船、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和7萬噸木屑船等各類船型。
比如,北海造船承接的法國達飛輪船10艘常規動力5500TEU集裝箱船訂單,訂單金額40億元,是北船重工在集裝箱船市場的首次突破,標志著北船重工在船舶業由傳統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轉型升級。
北海造船與日本最大的航運公司的日本株式會社商船三井合作的21萬噸LNG雙燃料動力散貨船,是青島北海造船自主研發設計的新一代“綠色環保”船型,通過船型設計綜合優化,具有更好的燃油、燃氣經濟性。
北海造船與國信集團簽約建造國信養殖工船新一代標準化船型——“國信2-1號”“國信2-2號”2艘15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在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建造、運營基礎上進行迭代升級的新型工船,是全球首批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
同時,受國際能源市場火爆影響,青島發力能源運輸領域,建造交付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LNG工廠等多個“大國重器”。
2022年11月29日,我國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圓筒型FPSO——企鵝FPSO在青島完工交付,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所有船型FPSO建造及集成總裝技術。
企鵝FPSO由海油工程為殼牌石油公司建造,整體高度118米,相當于42層居民樓,總重約3.2萬噸,整船由100余萬個部件構成。在直徑78米的圓型甲板上,集成了217臺套大型機械設備和17000多臺套設備設施,最小設備間距不到10毫米,各專業支架近5.5萬個,密集程度為國內萬噸級組塊的4至6倍,電纜敷設總長度80萬米,可環繞北京六環四圈多。建造質量和精度要求極高,在海況惡劣的英國北海,可實現20年不回塢。
企鵝FPSO為目前國內建造的最重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對外交付的自動化控制水平最高、智能化數據化最完全、設計理念最先進的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
除了企鵝FPSO,青島已交付全球首例極地液化天然氣工廠亞馬爾LNG、35萬噸級超大型FPSO巴西P67/P70項目、全球首例一體化建造液化天然氣工廠加拿大LNG等多個大型國際能源裝備工程項目。
其中,全球首例一體化建造加拿大LNG模塊化工廠由海油工程承建,是殼牌等世界五大國際石油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一座世界級LNG工程。該項目在全球首創核心工藝模塊和管廊一體化建造模式,包括19個核心工藝模塊,2個核心模塊在青島建造。
4
造船業被稱為“綜合工業之冠”,零部件多、供應鏈長、產業關聯度高,涉及鋼鐵、有色金屬、機械、電子等50多個行業,對城市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是巨大的。
這其中,航母、LNG船、大型郵輪,被稱為“造船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設計建造要求極高,將大大促進城市產業鏈條高端化延伸。
青島造船業要實現新突破,發力高端船型是必經之路。
以郵輪建造為例。與普通輪船相比,郵輪的建造涉及到除造船技術之外的酒店工程、娛樂系統等幾十個專業領域,在設計、核心系統、配套供應、保障人員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求十分嚴格。
在旅游業復蘇、加速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郵輪產業將極大激活“客、船、港”三要素,為船舶修造、母港、旅游、零售等相關產業鏈帶來1:14的推動作用。
可以說,郵輪產業將重塑城市產業鏈條,加速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走向高端化。
青島作為第四個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依托國際郵輪母港,重點發力郵輪旅游等高端服務業。
具體來看,青島依托國有平臺公司入股上海藍夢國際郵輪股份有限公司,加速邁向自持郵輪、自主運營郵輪;引進成立青島首家中日合資海之夢國際郵輪公司,將適時引進日本相關郵輪來青運營航線;與六大中資(合資)郵輪公司簽訂航線運營和產業合作協議,復航后將率先并重點在青島運營郵輪航線。
2021年7月,青島市北建投集團投資入股上海藍夢國際郵輪股份有限公司,“藍夢之星號”郵輪成為具有“青島基因”的中資郵輪。2023年10月,“藍夢之星”號郵輪將從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出發,運營青島-日本-青島航線。
發力郵輪旅游之外,青島正在完善的船舶產業鏈配套基礎上,探索布局郵輪設計建造。
具體包括,推動北海造船廠、青島造船廠、海西重工、海德威科技等重點企業率先進入郵輪維修改裝、小型郵輪/郵輪型客滾輪建造、郵輪配套裝備制造領域,逐步探索進入大型郵輪設計建造領域。重點依托青島明珠郵輪公司與上海外高橋造船廠合作建造2艘大型郵輪項目,推動郵輪設計研發、原料采購、設備裝配等本地化。
依托優越的港口優勢,青島如何在郵輪旅游基礎上,持續延伸產業鏈,依托船舶海工產業的雄厚實力,發力郵輪設計建造,將成為青島船舶制造業高端化升級、提升城市能級的關鍵所在。
5
在新能源火爆的當下,如同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造船業也迎來了“新能源船舶”。
如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共同投資建造的國內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采用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開發的氫燃料電池和鋰電池動力系統,氫燃料電池額定輸出功率500KW,最高航速28km/h,巡航航速20km/h時續航里程可達200km,對探索氫能源技術在內河船舶應用具有示范意義。
中國船舶集團武昌造船自主研發的長江萬噸級純電動綠色智能散貨船,采用節能低阻線型、船體結構輕量化、高效槳、純電池動力等綠色船舶技術,該船尾部露天甲板設置有12個集裝箱式移動電源,裝船電池容量約24000kWh,每個集裝箱電池容量約為1500~1990kWh,換電后可一次性航行200至300公里,可通過在碼頭換電,為運營船舶持續供電。
福建船政旗下東南造船建造的5000馬力綠色智能型新能源混合動力拖船(MW637-1),該船總長38.5米,型寬10.6米,型深4.9米,其配置的鋰電池組在純電航行模式下續航能力達2小時,可滿足單作業航次港區零排放、靜音航行等要求。
青島也開始探索“新能源造船”,主要涉及船舶電機領域。
如中國船舶集團第712研究所青島分部與青島海西電氣有限公司已開展船舶電力推進系統研究及成果化,致力于船用推進電機、大型特種電機、特種水下推進器的研制以及特種電機小批量的生產。
船企試水新能源船舶的背后,是船舶運輸中普遍存在能耗高、污染嚴重的問題。
受全球節能減排戰略推動,甲醇雙燃料新船、氨燃料船成為新能源替代船舶的新寵。
2021年,青島北海造船和比利時著名船東CMB簽訂的2艘21萬噸氨燃料動力ready散貨船,設計預留的“氨燃料”新能源系統,可以實現“零碳排放”的航運目標,推進航運市場綠色轉型,該船已于今年6月開工建設。
原文標題?:?5年增長25倍,青島造船產業垂直崛起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