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日記:“我想去科摩羅援外……”“科摩羅在什么地方?”
2023-06-27 16:50:22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晴
(資料圖)
我是第15批援科摩羅中國醫療隊隊長潘春熹,我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今天是我在科摩羅工作的第202天。
潘春熹在門診工作中
“我想去科摩羅援外……”
“科摩羅?科摩羅在什么地方?”
“你去那里干啥啊?”
2022年12月,我在老家和朋友聚會的時候,剛剛說起科摩羅,就被他們七嘴八舌地打斷了。
科摩羅在哪?1年多前,看到醫院登出的援外醫療隊組建通知時,我也發出了同樣的疑問。經過查詢才知道,那是一個靠近莫桑比克海峽、靠近索馬里的島國。國內的網絡上關于這個國家的新聞很少。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我去了能適應嗎?
來之前,我也從老隊員那有所耳聞。他們說,科摩羅條件比較艱苦,首都還好一些,因為油船能按時來,可以保證發電所需的燃料。但其它島上每天或許只能保證3個小時的電量。而駐地的水源,靠的是水車和購買瓶裝水,水車加水到儲水罐后,再由水泵抽水出來使用。
到了科摩羅,我們要與第14批援科中國醫療隊進行為期7天的交接工作。第一天交接是在上午,一切還很順利,看到駐地干干凈凈,心想晚上能睡個好覺吧。然而,當晚上辦完事回到駐地,準備洗漱時,剛剛打開水龍頭,突然眼前一黑——停電了,水龍頭也不出水了!這可怎么辦?最后的結局可想而知,在駐地的第一晚,就這么將就著睡了。半夜熱醒的時候發現,電還是沒來。
潘春熹使用床旁超聲技術給患者診斷
潘春熹在門診中
生活上的不便可以克服,但作為醫生,沒有水,怎么保持手部清潔?沒有電,手術室如何照明?呼吸機如何工作?到了醫院還發現,這里沒有制造氧氣的設備,所有的氧氣都要從島外拉過來,對于危重癥患者該怎么搶救?
在與當地的不斷磨合中,6個多月很快就過去了。回過頭再看,那些難題都已經慢慢克服,我也逐漸地適應了這里的人、這里的事。而且,它們似乎還成為了我生命中最無法割舍的一部分。
來到科摩羅,我們除了完成本職工作,還要積極配合國內啟動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項目。我所在的馬魯夫醫院,是科摩羅培養當地醫生的大本營。現在,我們要在此基礎上打造學科,讓科摩羅醫學有自己的專業發展;通過學科建設,讓科摩羅達到不出國門就能培養合格的專業醫生;讓當地的患者隨時隨地能夠接受醫療照護。
向中科友誼醫院捐贈藥品器械
經過這幾個月的援外工作,我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醫療隊的到來給科摩羅當地的居民帶來的變化:島上的居民再也不用辦護照出國看病,因為他們可以在家門口找中國醫生看病了;得了疑難雜癥的患者也不會擔憂,因為每位中國醫生背后都有一個醫療隊,都有一家中國醫院的支持……
在科摩羅,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來自當地患者的贊美:“中國醫生是世界上最棒的!”這句樸素的贊美背后,是中國醫療隊每天不斷地輸出熱情、不計回報,用行動書寫人間大愛。它也將激勵著我們在未來的日子里繼續前行。
(作者:第15批援科摩羅中國醫療隊隊長潘春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