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變身”四年,仍未等來好日子
圖片來源:度哥
2023年4月攝于上海車展
(資料圖片)
4年前,以“袖珍”著稱的smart成為全球首個從燃油車全面轉型為純電動車的品牌,并且在梅賽德斯-奔馳和吉利集團的共同推動下,實現了品牌、產品、商業模式的全面煥新。
4年后,這場電動化轉型和“商業聯姻”有了看得見的結果。今年上半年,smart在國內市場累計交付23540輛,其中品牌升級后推出的首款車型smart精靈#1貢獻了近96%的銷量。
平均接近4000輛的月銷成績,對于smart相對較高的價位來說不算多差,但放在國內火熱的新能源市場看,也算不上多好,只能說與煥新后“品牌復蘇”的預期還有很大的距離。并且smart品牌全球公司目前仍未盈利,今年上半年虧損達到6.61億元。
或許是為了改變現狀,緩解資金壓力,smart近期開始了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不久前宣布開啟A輪融資,計劃募集2.5億~3億美元,其中領投方為鋰電巨頭天齊鋰業。此舉也被解讀為是smart在為以后的IPO鋪路。
在奔馳、吉利、天齊鋰業三巨頭的光環加持下,這一次我們能看見smart品牌的重新崛起嗎?
1
困于小眾
●
smart品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其是梅賽德斯-奔馳和手表業巨頭Swatch的創意合作產物。
當時瑞士SMH集團(Swatch)CEO尼古拉斯·海耶克懷揣著“制造能夠穿梭于大都會建筑群中小巧袖珍的汽車”的夢想,幾經周折與梅賽德斯-奔馳達成了合作。
后來,smart小巧獨特的外表、便捷停車的特點確實成為了該品牌的特色。在1997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smart品牌首臺量產車smart city coupe(2004年更名為smart fortwo)亮相,雙門雙座的外觀直接給人留下了時尚、個性、小巧等印象。
再加上出自奔馳之手,有著輕奢基因,又不用為找車位而煩惱,smart品牌很快便建立了美譽度,漸漸成為全球知名的小巧精致代步車。
數據顯示,2002年,僅僅正式上市4年,smart便打破銷售紀錄,創下15萬輛的全球銷售紀錄,并首度創造了10億馬克的銷售額佳績。
smart品牌正式進入國內汽車市場是在2009年,進入的第二年銷量就突破了4000輛,同比增長119%。
2009年到2014年的5年時間里,smart fortwo在中國市場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89%,累積銷量達到5.5萬輛,中國也一躍成為該品牌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場。
那會兒令人記憶深刻的是,為了擴大在國內市場的知名度,smart還請來了NBA巨星科比·布萊恩特擔任中國區品牌大使,為其宣傳造勢。
可惜的是,成也小車,敗也小車。近些年,A00級別整體市場都在萎縮,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中國,本土消費者更偏好大一點的車型。更何況精致出行這個賽道變得越來越擁擠,smart在性價比上并沒有什么優勢。
這就導致smart品牌始終難以走出“小眾”,銷量也在節節敗退。2018年,smart在全球市場售出的數量尚有接近13萬輛;而到了2021年,其全球銷量僅剩3.85萬輛,下滑明顯。
對比一直以來的競爭對手mini,其2021年全球銷量達到30.21萬輛,僅中國市場就有3.1萬輛。就算是同市場競爭的自主品牌歐拉,在2021年的銷量也有13.5萬輛,同比增長140%。
這個時候轉變策略、改變命運尤為重要。smart的做法就是,重新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2
推倒重來
●
新能源時代,全面的電動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只是已經式微的smart怎么去講好全新的電動車故事,是一大難題。
這里要從2019年講起。當年3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和戴姆勒股份公司宣布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致力于將smart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而后在2020年初,吉利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宣布,雙方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資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雙方各持股50%,二者話語權基本對等。
彼時,smart方面表示,股東雙方明確各自職責,奔馳主導設計,吉利主導工程開發,smart品牌轉型專注于純電動汽車。根據新車型開發規劃,smart未來產品陣容將擴展到快速增長的緊湊型細分市場。
可以看出,在轉型上smart是堅決又認真的。隨著合資公司的成立,smart包括品牌、產品以及D2C直銷代理的商業模式等都進行了全面煥新。
從最重要的產品上看,首款車型smart精靈#1把長寬高設置為4270毫米x1822毫米x1636毫米,軸距達到2750毫米,很明顯的是在保留精致的基礎上,放棄了A00級別車型的定位,而是把其打造成了緊湊型SUV。
去年6月6日,smart精靈#1正式開啟大定。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在回顧smart精靈#1大定那一晚時說:“我基本一晚上沒怎么睡,我們的團隊都被粉絲的熱情驚到了。”
不過,這種熱情好像并沒有持續太久。按照smart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后副總裁張明霞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的數據,smart精靈#1自去年9月正式交付至今年3月,在華累計交付21909輛。算下來,月均交付4000輛都不到。
另據乘聯會數據,今年上半年,smart精靈#1的交付量出現了大幅波動,3月達到5911輛的高點,5月就只有2624輛。整個上半年總交付22593輛,月均同樣不足4000輛。
對比同在緊湊型SUV賽道的埃安AION Y、比亞迪元PLUS等,smart精靈#1的配置、動力、續航、價格等均不占優勢,銷量上自然落下了一大截。
雖然在車型、商業模式上,smart都進行了推倒重來,但在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明顯增加的電動化、智能化時代,我們還沒有看到smart全新品牌的崛起成功。
3
謀求上市?
●
眼下,擺在smart面前的難題除了交付上量之外,還有怎么止損。
雖然戴姆勒方面沒有公布smart品牌的財務明細,不過自從收購smart以來,二十余載為其帶來不少的虧損是不爭的事實。在2017年時,美勒茨銀行就預計,smart品牌已經累計損失了約40億歐元,年度損失接近2億歐元。
在和吉利針對smart成立合資公司的前一年,戴姆勒自身也遭遇了業績困境,當年營業利潤為111億歐元,同比下滑了22%。或許也正因如此,其才打算找位靠譜的合作伙伴,共同運營smart品牌。
只是從目前看,合資公司成立之后,smart的虧損態勢依舊沒能得到扭轉。財務數據顯示,smart在2022年的凈利潤為-14.6億元,2023年上半年凈利潤為-6.61億元。
這種情況下,smart急需補充“彈藥”,于是新的“金主”天齊鋰業出現了。7月13日,smart宣布開啟A輪融資,計劃從資本市場募集2.5億~3億美元。在本輪投資中,天齊鋰業計劃投資1.5億美元。
天齊鋰業在對外投資公告中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天齊鋰業香港擬以1.5億美元參與SM(smart Mobility Pte. Ltd.)的A輪股權融資,認購后者發行的1760.56萬股A類普通股。本次投資后,天齊鋰業將持有SM 2.83%的股權。以此測算,smart投后估值約為400億元。
按照佟湘北所說,此舉不僅將進一步拓寬smart的品牌視野,更有助于強化smart品牌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不過,市場普遍認為,smart此舉不僅是在緩解資金壓力,也是在為以后的IPO鋪路。
此前6月,smart母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投資人(股權)發生變更,兩家新加坡公司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為smart新的控制者,雙方持股比例各占50%。
當時曾引發大家對梅賽德斯-奔馳和吉利退出股東行列的猜測,后來smart方面還專門進行了澄清,稱“smart品牌全球公司仍是由奔馳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資公司”。
所以,股權變更一事很有可能只是smart在為“走出去”做鋪墊,后期或在新加坡上市。此次A輪融資的開啟,相當于進一步支持了這一觀點。
smart謀求全球化的發展不難理解,就看這回背靠奔馳與吉利,再利用天齊鋰業的產業鏈優勢,同時抓住資本紅利,能否迎來走向主流的機會。
作者 | 劉媛媛
來源 | 車圈能見度(CarVisibilit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