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西溪從浙西大峽谷出發自西向東逶迤流淌,流經龍崗集鎮時,在湯家灣折了個優美的大灣,造就了形似元寶的千畝沃野。“娘娘有糧,心中不慌”——這片當地百姓祖祖輩輩勞作耕耘的豐產“糧倉”被臨安人親切稱為“娘娘畈”,湯家灣村就“環嵌”在娘娘畈的四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臨安區湯家灣村
沐浴“千萬工程”的東風,鎮政府所在地的湯家灣村抓住龍崗鎮美麗城鎮創建契機,大力度開展治水拆違、臟亂整治、村莊環境提升、“非糧化”“非農化”整治。道路維修,立面改造,飛線整治,庭院美化,池塘復清,老街復美。昌西溪兩岸,綠道迤邐,溪田錦繡;村頭巷口,建起了海綿公園、文體廣場……退竹還耕的娘娘畈,碧綠稻畦阡陌縱橫,宛如一塊塊綠色地毯,在藍天白云映襯下,勾勒出一幅油畫般的美麗田園畫卷。
美麗田園奏響田園牧歌。
種糧大戶公小木每天在旭日下出工,聽著蛙聲入眠,早出晚歸在田間忙碌。三年前,他一眼相中這片沃土,從湯家灣村流轉了1300多畝田種植水稻和油菜,眼下,田里的水稻苗挺拔碧綠,長勢喜人。
與往年不同的是,公小木除了打理高標準農田里的水稻外,今年還格外傾心于新建的“稻蛙共生”養殖基地。在千畝農田中,這片農田格外顯眼:從遠處看,巨大的綠色防鳥網覆蓋住200多畝農田,四周由圍擋欄柵合圍,公小木向記者解釋說,這是為了防治鳥、蛇、黃鼠狼等闖進基地捕食青蛙,生態養殖基地嚴格按照稻蛙綜合種植技術的要求進行改造,修溝渠、布置管網、噴淋等設施,養的是黑斑蛙,是一種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模式。
基地內蛙聲陣陣,稻田被紗網有序隔成小田,田埂邊留出水溝和平地以供黑斑蛙活動,一聽見動靜,黑斑蛙便迅速跳進水稻里隱蔽躲藏。
“‘稻蛙共生’比單一種植水稻效益好,我們的目標收益是每畝5000元,比單種水稻收益高10倍。” 公小木對記者說,田間種稻,溝渠養蛙,蛙能捕食害蟲,排泄物還能肥田,水稻不用打藥施肥,改善了稻田的生態環境,提升水稻和蛙的品質,還能“一田雙收”,增加經濟效益。
公小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稻蛙共生”的水稻是高品質有機稻米,投入市場可以賣到每斤6元左右,比普通水稻的市場價高出不少。黑斑蛙根據市場行情可以賣到每斤15到20多元,行情好還能賣得更高。同時,基地還為30多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常聘員工工資每月4500元左右,短工200元一天,遇上割稻、插秧農忙時節,需要100多人前來務工。
雖然首次嘗試稻蛙共生,而且前期設施投入金額相對較大,但公小木還是看好它的“錢景”,“鎮里還對我們現代農業基地進行了專項補助,力度也不斷加碼。”
頭枕群山,依山傍水,“娘娘畈”水資源充沛,水源優質,田地經過山泉水的浸潤,土壤肥沃,這是大自然對湯家灣村的饋贈,同行的記者打趣說,稻田里的青蛙是“喝山泉水長大的”。遠眺著一眼望不到邊的現代化農業良田,公小木說,這背后還得感謝村鎮兩級的支持,讓他有了施展的“舞臺”。
“當時‘娘娘畈’有1000多畝地種著雷竹,是村民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湯家灣村黨委書記劉國成回憶起推進“非糧化”整治時的情形,依然非常感慨,“當時,娘娘畈的雷竹產量和經濟效益正是最好的時候,一畝地能有8萬到10萬元的收益。但糧食安全生產是國策,我們必須不折不扣地響應號召。”
為了推進“非糧化”整治,湯家灣村召開動員大會,黨員村干部帶頭,將自家的竹園砍伐平整,600多戶村民紛紛響應,“2020年半年時間就全部完成了標準農田改造。” 劉國成說。
小田變大田,有了千畝沃野,機械化設備就能開進田間,具備了打造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的條件,“播種全部采用無人機,原來幾百號人力做的事,在現代農業技術的加持下十幾人就可以搞定。” 公小木說,規模化種子以后,利用現代農業技術統一管理農田,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能保證糧食產量和質量,一年能收獲200萬斤糧食。
眼下,湯家灣村集體正在娘娘畈建設農事服務中心,將為娘娘畈和兩昌地區提供水稻育秧、田間植保、稻麥烘干、稻米加工和糧食存儲等服務。
通過土地流轉、盤活各類資源,湯家灣村每年的村集體收入已逾100萬元。村里錢包鼓了,村兩委乘勢而上,在農事服務中心邊上建設3000多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將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茶咖等服務,準備在湯家灣發展親子研學、農業觀光等農文旅融合項目。村里還打造了鄰里中心,建設老年食堂、圖書館、民生議事廳,開設共享直播間,為年輕人提供創業平臺。
游客接待中心的正面,50畝“稻魚共生”試驗田正在平整,將來,里面會種上荷花,荷塘里的水與娘娘畈的稻田連通,讓魚兒們在荷塘和稻田間自由往來,把它打造成娘娘畈農業觀光的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