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觀察!夏游記③丨端午龍舟百舸爭流:傳統嶺南文化迸發新活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伴隨著陣陣鼓聲,一條條龍舟在水面上相互競逐、破浪前行。小麥膚色的龍舟隊員們整齊劃一地跟著鼓手節拍,激情揮槳,劈波斬浪,岸上觀眾人潮洶涌,為參賽隊伍搖旗吶喊。”這是各地龍舟比賽的盛大場面。
(資料圖)
嶺南作為有著濃厚賽龍舟文化基礎的重地,也自然不會錯過這場盛大的節日賽事。
“且看彎道賽龍舟,槳聲燈影浪悠悠”。6月23日,佛山南海疊滘舉辦了極具特色是龍船漂移賽。“疊滘彎道賽龍舟”是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龍船漂移賽中,滿載三四十人、全長25米的龍舟不僅能直線加速,還能在狹窄河道上飛快通過急彎,上演水上漂移。最終慶云隊憑借著極高的配合度和行云流水般的運作速度拔得頭籌,成為了今年的“龍王”。
而在一星期前,等待了三年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終于在6月17日盛大開幕。斷斷續續的“龍舟雨”絲毫無法阻擋人們的觀賽熱情。作為嶺南文化特色的“龍舟”吸引了大量游客,許多游客表示:“龍舟好精神、好靚啊!這氣氛簡直像過春節啊!歡騰得很!賽場的服務、建設也很棒!”
各村的保障工作非常到位,早早備下“龍舟飯”,運送到賽區,南乳燒肉飯、燒鴨、冬瓜豬骨湯……主打一個“飽肚、開胃解暑”。車陂村此次一共來了四條參賽龍舟,運動員、后勤保障人員加起來有288人。為了保障參賽運動員的體能,村里特意租了一條有空調的運砂船作為保障船,將四條龍舟拉到獵德橋位置,再下水劃到起點。
“我們特意做了降暑的冬瓜豬骨湯,不過今天天氣不錯,中暑幾率不高。”廣州的相關龍舟隊負責人說。另外,白云區人和鎮龍舟隊負責彩龍的曹圣權也表示:“這種天氣劃龍舟最爽了!不會暴曬,也沒有狂風暴雨,細雨霏霏,最舒服了!”
同時,據廣東救援輔助隊副秘書長李婉靜介紹,廣東救援隊本次一共派出36人,這些隊員均經過8個周末的技能培訓,最終考試通過才能拿到資格。救援人員分布在兩岸,第一時間配合醫生進行救護,同時還安排了機動小組巡邏,確保比賽安全。
“龍舟”成為嶺南文化名片
端午節前后,廣東各地的龍舟賽事精彩紛呈。
5月26日,廣州市舉行第十三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活動——“五月五·龍船鼓”之起龍儀式。6月22日,“五月五·龍船鼓——龍騰荔灣啟新程”正式在荔枝灣盛大開鑼。
6月1日上午,容桂新涌長安坊起龍儀式的舉行,標志著容桂進入“龍舟時間”。容桂龍舟文化盛會——“嶺南潮·品順德”2023歡樂龍舟文化節系列活動之2023年容桂龍舟文化旅游節,也于6月9日正式啟動。
6月10日,在“非遺潮未來?龍騰大灣區”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東莞)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龍舟邀請賽活動現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對外發布了10條廣東非遺旅游精品線路、廣東文物游徑地圖(小程序)、東莞水鄉文旅游徑,并啟動“廣東考古游徑”推介官活動、廣東省首屆最美非遺人物評選活動。
6月22日,端午節首日,廣州市獵德村舉辦龍舟招景日活動。由活動的主辦村向兄弟村發“龍船帖”,邀請兄弟村的龍舟過來趁景探親,村民們只表演劃龍舟技巧不論名次,一起喝龍船茶、吃龍船宴。
6月23日,廣州天河區龍舟文化系列活動的賽龍奪錦暨天河龍船嘉年華活動在車陂村舉行。在賽前開道儀式上,每艘龍舟懸掛各自的主題旗幟,展現天河各村風貌。
“扒龍舟”是廣東地區世代相傳的傳統習俗。在很多村鎮居民心中,龍舟文化意義重大。
今年18歲的麥琪(化名)是佛山南海疊滘的一名龍舟隊隊員,已經正式練習劃龍舟一個多月,他的爸爸同樣也是龍舟隊的隊員。麥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龍舟文化是需要傳承的傳統文化,“扒龍舟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在我幼兒園那么大的時候,大人們在比賽,我們小孩就在船上自己拿著橈玩。現在我們也開始扒龍舟了,也算是傳承下來了。”
同樣是18歲的何力(化名),是疊滘的“船三代”。 “第一次下船是在幼兒園的時候,我爺爺帶我下船,為了讓我練習,他專門給我定制了手臂那么長的橈。”何力表示,“我為我作為一個疊滘人感到驕傲,因為這里有這樣的龍舟傳統文化。”
佛山南海疊滘的村民阿彬(化名)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每年的龍舟活動,我們都是全部村民一起參與,甚至是搬出去住的,或者是港澳的一些同胞,都會回來我們的村子,一起去慶祝我們這個節日。龍船活動可以說是我們疊滘那么多的村子感情連結的一個重要活動。”
隨著各大龍舟活動的曝光度增加,許多游客選擇在端午期間前往廣東,感受當地底蘊深厚的龍舟文化。如今“龍舟”已經成為廣東地區的文化名片。
嶺南文化協同旅游升級
多家旅行平臺數據顯示,今年端午假期延續了“五一”的旅游熱度,成為近年來“最火”的端午。端午來臨之際,我國多地以端午“龍舟”為文化名片,宣傳當地特色端午旅游,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
2023年5月,《廣州市天河中央商務區“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大力弘揚以粵劇、龍舟、乞巧、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深度挖掘和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基因,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相結合。
近年來,廣州高度重視龍舟文化的傳承發展,除了做大做強端午前后一系列的龍舟景、龍舟賽外,還通過鼓勵龍舟相關非遺傳承、龍舟文化進課堂教學、建設龍舟文化傳承平臺、舉辦龍舟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拍攝龍舟題材電影、推出龍舟主題舞劇等,不斷豐富優化龍舟文化內涵,打造優質文旅品牌項目,進一步保護、傳承、活化龍舟文化,弘揚力爭上游、賽龍奪錦的龍舟精神。
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的彩龍環節中,車陂村的兩條彩龍奪得三等獎,其中一條彩龍便是大名鼎鼎的新“東坡號”。船上最引人矚目的是他們的旗幟,一邊呈卷起的形態。據負責人蘇銓斌介紹,里面卷裹著五谷,寓意五谷豐登。
他們還特意邀請了國際友人和女性上船,寓意傳統龍融入新文化,歡迎各界人士都來感受龍舟文化。另一條龍舟主打科技主題,船上有宇航員模型。據了解,車陂有不少科技企業,這個主題意在歌頌祖國的科技進步。
“我們村過去的老龍‘東坡號’參加了六年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今年來的是老龍的‘孫輩’新‘東坡號’,我們希望體現的是傳承和融合的精神,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宣傳龍舟文化出一份力!”為了裝飾這兩條彩龍,車陂村從正月十五后就開始策劃、準備。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的觀眾李明(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次去了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的現場,我覺得很新奇,也是第一次親身感受嶺南文化,感覺特別有地域特色和歷史內涵,這里的環境也很好,真的像過年似的熱鬧。”
“嶺南文化”與“龍舟”,憑借著優秀內容、自身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隨著“文旅融合”的持續深入,“嶺南文化”和“龍舟”成為嶺南旅游推廣的重要主題,相關產品數量逐年增加。此次端午節,各地的文旅活動不僅使游客出游體驗更加豐富,而且讓“嶺南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走進大眾內心。
短途鄉村游帶火度假農莊
相關數據顯示,以“賽龍舟”為代表的各種活動在端午備受矚目。“佛山龍舟”近一周熱度環比大漲125%,美食和嶺南特色文化都是游客們關注的要點。不少游客選擇短途周邊游,特別是民俗體驗,深受歡迎。到鄉村度假體驗端午傳統也成為不少旅客的心水之選。
以度假農莊為例,部分平臺端午假期的總體訂單量同比上漲191%。相比今年火爆異常的五一,端午期間游客在度假農莊的平均停留間夜增長22%。多地度假農莊都推出了針對親子游人群的鄉村體驗活動,包括農事體驗、農產品制作、非遺文化體驗等,增加游客在鄉村的停留時間的同時,也幫助農莊所在地的鄉村實現增收。
另外,很多大學生也表示,在“五一”去了一些熱門著名景點,端午三天則選擇更近的,能避開人流的地方。湖北某大學的一位學生張勇(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之前放長假去了長江大橋、黃鶴樓,還去了長沙的橘子洲、五一廣場,但是人都太多了,有時候反倒不想玩,在賓館待著休息。這次端午假期我就在周圍逛逛,去學校周圍偏僻一點的鄉村‘度個假’。”
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機票、酒店等價格整體在上升,年輕人對于擁擠、排隊、堵車等旅行體驗不佳的問題容忍度更低。他們的時間相對自由,也更加追求旅行的質感和體驗。相對冷門的鄉村游并不太冷,依然受到很多人歡迎。
有行業人士認為,鄉村度假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游業態服務體系的標準化,住宿環境精品化的升級。在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的同時,很多鄉村旅游的度假村提供了智能化房間設施、露營煮茶活動等,優化整體住宿體驗,因此吸引大量游客特別是年輕人涌入。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全國旅游行業的加速回暖,以及游客需求的多元化,鄉村旅游和民宿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未來,鄉村旅游和民宿業有望重新成為旅游行業的熱點,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旅游選擇。賞民俗,住農莊,松弛感度假或將成為趨勢。
蘇州大學教授、東吳智庫文旅融合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永博建議:“地方政府與旅游企業應加強協同,梳理城市場景思維,重點加快文旅融合場景、運動休閑場景、商業消費場景開發和梳理,通過豐富場景價值來彰顯旅游地文化魅力,以豐富場景供給滿足市民和廣大游客的旅游休閑需求。”
(實習生黃源軒、施瑾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