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道臺灣聯合新聞網8月5日發表題為《陪伴每一束未滅的幽暗火光》的文章,作者為王如斯。全文摘編如下:
那是個風和日麗的周末,早上10點的陽光一如平日,準時穿透醫院會議室的百葉窗,映照在桌面上。長條型的光影把時間切割成無數細小的單位,仿佛提醒這里的每一寸光陰都值得珍惜。
這天是“陽光淑女”的生前告別式。安寧志工一早就到會議室布置場地,以粉紅色為主的氣球溫柔地飄浮在四周,一名擅長繪圖的伙伴在白板中間寫著:陽光淑女的再見見面會,周圍還有好多小愛心、小星星。投影機放映她一生的回顧:患病前陽光般的笑容,患病時為了化療,先生親自為她理光頭發,象征一切新生……美好的仗已打過,她精疲力竭地轉入安寧,向她的家人、好友一一道謝、道愛、道別。縱然類似的故事經常在安寧病房發生,但眼看著自己曾協助照顧的病人正邁向生命終點,許多志工依然難掩悲傷。
互相安慰扶持、及時接住傷痛情緒,此時格外重要,我認為這也是安寧伙伴們容易建立起“革命情感”的原因。但也有志工已把情緒內化成一種力量,那是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我就屬于后者。這些能力是經過受訓、實習課程學來的,所以要當安寧志工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我當安寧志工的起因是幾年前媽媽住院時,我推她到走廊散步,走到一處墻上掛著“寧靜病房”的牌子,直覺告訴我,這應該就是安寧病房。媽媽忽然對我說,她生病這些年用了很多醫療資源,自己應該是沒有機會回饋了,但希望我未來能到醫院當志工,可以真正服務到病人跟家屬……半年后,我穿上志工的背心,實踐媽媽對我的叮嚀。而別的伙伴來此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宗教信仰,有的是想了解死亡的真相,還有的自稱有“陰陽眼”,想來此安慰每一個悲傷的靈體。
安寧志工的服務內容以“挨家挨床”的奉茶作為值班序幕,如果護理站有需要,我們也協助病人洗澡、翻身、按摩等非醫療性工作,偶爾還會協助護理師幫往生病人凈身,不過以陪伴、傾聽為主。
我常在陪伴中學到一些受訓課程里學不到的事。我曾陪伴一名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的女性病患,她的主要照顧者是妹妹,但妹妹白天要上班,只能下班過來。那天,我去陪伴她,她一見到我就哭著說:“我只有一個人,我很害怕……”我對她說:“我也是一個人,所以我們現在加起來是兩個人!”她緊抓著我的手不放,我承諾會待到她妹妹來為止,于是她放心閉上眼睛休息,我也依約等到她妹妹來才離開,據說她那天一直沒醒來。
我很慶幸在最后的陪伴里,不僅僅是看著她不“出事”,更舒緩了她的恐懼,讓她能帶著笑意前往彼岸。因為這位病患,我意識到無論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在心態上必須先讓自己強大,有人陪伴很好,萬一是一個人,也要從容面對,否則死前的焦慮與恐懼絕對是地獄級的折磨。
我從事安寧服務邁入第五年,跟其他伙伴相比,十分資淺。這五年來,病人與家屬親身用眼淚教我一切的“早知道”在這里是多么無用,所有的心靈雞湯又是多么令人哭笑不得。唯有善加利用健康活著的每一刻,讓你愛的人知道你有多愛他,也珍惜愛你的人,更要好好愛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才有能力陪伴每一束未滅的幽暗火光。
責編: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