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大英博物館理事會主席奧斯本證實,該博物館大約有2000件藏品失蹤,這一自本月中旬起持續發酵的事件被推至高潮。
28日,因環球時報社評而引發的話題#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登上熱搜第一,網友紛紛跟評表示,“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院”“如果文物會說話,大英博物館將時刻響徹著‘我要回家’的哭喊聲”……
【資料圖】
30日,B站UP主自制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將正式上線。創作者希望通過這部講述中國文物在大英博物館里蘇醒后,決定出逃并尋找故鄉的故事,呼吁國人關注流失海外的文物。
《逃出大英博物館》預告
以上種種,將大英博物館再次拉回中國人的視野,也戳中了人們心中的隱痛:那些被掠奪、被盜竊的中國文物,為何歸國路漫漫?
包括《女史箴圖》唐摹本,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超2.3萬件
在全世界47個國家至少218家博物館中,收藏著167萬多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的來源、流轉問題相當復雜。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僅1840年以來,便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流散出境。
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公開資料顯示,館內現有中國文物超2.3萬件,囊括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窯瓷器、元青花、琺瑯器等幾乎所有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
大英博物館 圖源網絡
每一件流失在外的中國文物,都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雖然大英博物館方面宣稱,館藏中國文物是通過饋贈、購買、交換等方式獲得的,但這些無法言明的渠道背后,事實上是戰爭期間的瘋狂掠奪和倒賣。更具體地說,是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的瘋狂掠奪,和清末民國時期盜墓賊的銷贓和清皇室的私賣。
大英博物館越是輝煌,他們過往的趁人之危、趁火打劫,以及直接對中國施加的劫難,就越是讓人觸目驚心。而那些被劫掠或盜取而得的文物,大多被安置在博物館庫房,僅有約2000件被長期展示。其中包括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遼三彩羅漢像、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等極其珍貴的國寶。
這些文物有著極高的藝術、文化和歷史價值,牽續著國人的情感記憶。流失在海外的它們,就此被隔斷了與其出生背景的聯系,還面臨著被遺失、損毀的風險。
《女史箴圖》局部 圖源大英博物館中文官網
以《女史箴圖》唐摹本為例,作為中國最早的絹本繪畫作品,它曾被不了解中國繪畫的大英博物館仿照日本屏風畫的修復方法,生生裁成幾段,并裝裱在鑲板上展出,因此開裂與掉粉嚴重,留下了不可逆的損傷。
在大英博物館失竊風波持續發酵的當下,其安全管理和藏品記錄保存方式再次引起了外界的極大質疑。命途多舛、孤懸海外的《女史箴圖》唐摹本等中國文物,何時才能踏上歸家路?
大英博物館安全漏洞頻發,多國要求其歸還流失文物
據英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8月16日,大英博物館儲藏室內一批“用于學術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開展示過的“小件文物”被盜。這批文物包括從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19世紀的黃金首飾、寶石及玻璃制品。
8月26日,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喬治·奧斯本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件文物丟失,“估計大約2000件,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非常臨時的數字。”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已于25日辭職,并承認該機構沒有對文物失蹤采取“應有的行動”。
大英博物館館藏部分文物 圖源大英博物館中文官網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文物被盜或失蹤事件并不罕見。據媒體報道:上世紀70年代,該博物館稱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硬幣和獎章被盜;1993年,竊賊從屋頂闖入,盜走了價值25萬英鎊的羅馬硬幣和珠寶;1997年,幾本波斯書籍被盜;2002年,一尊有2500年歷史,估價約2.5萬英鎊的希臘雕像被盜,至今未能尋回;2004年,15件中國文物和寶石在該館開放時間段內神秘失蹤;2017年,一顆昂貴的卡地亞戒指鉆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經失蹤……每一次,大英博物館方面都表示將提升安保水平,但其成效顯而易見。
作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內至少有800多萬件藏品,它們來自世界各地,很多都是通過非正當途徑獲取的。截至2019年,只有約8萬件藏品被公開展出,其余藏品大多存放于儲藏室,很多甚至很可能沒有被記錄在冊。
不管是珍貴文物被蒙塵,還是該館暴露出的管理和安全漏洞,都讓人們無法接受。多國借此機會,再次呼吁大英博物館歸還各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館藏的部分貝寧青銅器 圖源網絡
希臘表示,此事更強化了該國政府堅持英方必須永久歸還帕特農神廟雕塑的正義訴求;尼日利亞方面稱,將在數周之內致信大英博物館和英國政府,再次要求歸還貝寧青銅器;加納的阿桑特人也已向大英博物館施壓,要求歸還其黃金物品;埃塞俄比亞希望大英博物館歸還1868年英國在軍事行動期間從該國北部馬克達拉奪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寶、圣壇牌匾等。
27日,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向大英博物館提出要求:“請把所有通過非正當渠道獲取的中國文物無償地歸還中國,不要再采取抵觸、拖延和敷衍態度,首先要向全世界做出歸還的公開承諾,并盡快啟動這項早就該做的工作。”
而大英博物館就像將頭埋進沙子里的鴕鳥,對這些正義的呼聲置之不理。
流失文物的返還問題,關乎歷史與現實
近些年,國際文物流失與返還問題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今年4月,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與上海大學共同主辦了一場“博物館、去殖民化、文物返還:全球對話”高端專家研討會。
會上,長期從事中外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研究的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段勇說:“文物流失海外是伴隨著殖民化和全球化而產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不公平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時至今日,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文化遺產的非法販運仍然是僅次于毒品走私和武器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貿易。由此可見,文物流失和返還問題既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埃爾金大理石雕 圖源網絡
關乎歷史與現實,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流失文物的歸國路注定是布滿荊棘的。希臘要求英國歸還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埃爾金大理石雕,而英國以英國議會1963年修訂的《大英博物館法》為由拒絕歸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國際上,關于文物返還問題的公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另一個是1995年簽訂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但它們只對公約簽署生效之后的案例有約束力,無法溯及公約生效之前的流失文物。
2022年 兩件回到尼日利亞的貝寧青銅器 圖源網絡
好在,在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之下,不少國家和機構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采取了積極的行動。如2017年,法國總統馬克龍上任后承諾5年內將“暫時或最終將非洲文化遺產歸還給非洲”;2018年,德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殖民背景藏品處理指南;2019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向埃及歸還一件古埃及祭司的鍍金棺槨;2022年,英國也在各方壓力下向尼日利亞歸還了部分貝寧青銅器。
2014年,中國主導制定了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敦煌宣言》。截至2019年,我國也已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各種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包括圓明園虎鎣、秦公金飾片、皿方罍器身、曾伯青銅器等。
歸國文物西周青銅“虎鎣”亮相國博 圖源新華社
雖然相較于龐大的流失海外文物,成功回歸的文物不過是滄海一粟,文物的歸國路依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時代在變化,相信宣言有成為共識的那一天,流失文物也有“逃出”異國博物館,重回故鄉的那一天。(正觀新聞記者 張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