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和幫助困境青少年、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青少年群體度過一個安全、快樂、有意義的暑假,7月以來,團市委聯合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圍內開設150個“愛心暑托班”,覆蓋134個鄉鎮(街道),面向3000余名困境青少年提供免費托管服務。按照“1+3+N”工作模式,我市建立以一支“團干部+在職教師+青年志愿者”為核心的工作團隊,幫助解決暑期家庭看護難問題,助力孩子們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樂觀心態、全面健康成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因地制宜
改造提升辦班環境
7月27日,鹽都區學生家長喬女士告訴記者,以前每到暑假就為孩子的事犯愁。孩子一個人在家,既擔心他的安全,又擔心他長時間看電視、手機,“現在把孩子送到了‘愛心暑托班’,有人看護還能學習知識,真是幫我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喬女士高興地說。喬女士的話,說出了眾多家長的心聲。
暑假期間,很多家長面臨照看孩子的煩惱。大人要上班,如果家里有人幫把手還好,如果沒有,那么誰來照看孩子?為了解決這一民生難題,也為了讓孩子們能享受快樂暑假,團市委等部門聯合開設150個“愛心暑托班”,主要面向暑期看護有困難的家庭,優先照顧6至14周歲城鄉困境青少年、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為這些家長解決后顧之憂,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境青少年身邊。
暑托班在哪兒開辦?這是暑期托管班首先要考慮的。團市委聯合市教育局,將假期中處于閑置狀態學校,作為各地暑托班的首選。為充分利用好各個學校的優質資源,暑期校內托管打破了校際邊界,以學區為單位組織開展,便于學生就近學習。
團市委除主導以學校為陣地的托管外,還依托在社區建設的青年之家等場所,辦起家門口的社區暑托班。各級團組織因地制宜改造提升辦班環境,配備了空調、照明、課桌椅、投影儀等設備,滿足孩子們的托管需求。各級團組織采取“社會募資+專項補貼”的形式,多方籌資用于補貼各暑托班運行,將交通、保險、午餐等保障落實到位,匯聚全社會力量,共同辦好暑托班。
整合力量
建立核心工作團隊
只有硬件條件還不夠,人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托管班的老師誰來當?學生由誰來管?暑托班的師資力量直接影響著托管質量,也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我市建立一支“團干部+在職(或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為核心的工作團隊,具體為配備1支班點團隊,組織鄉鎮(街道)團干部“一對一”牽頭負責班點整體運行,在職(或退休)教師、青年社會組織骨干擔任班主任,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為組員,每個班點組成3至5人的工作團隊。
7月27日,在濱海縣坎北街道果林小學愛心暑托班,繩梯熱身、趣味射門、傳遞呼啦圈……留守兒童在大學生志愿者們的帶領下,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歡樂。
今年12歲的呂香涵,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往年暑假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如今有了愛心暑托班,讓呂香涵的暑期生活樂在其中,幸福加倍。
呂香涵說:“雖然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但我有志愿者哥哥和姐姐們,他們陪我一起做游戲,給我帶來了很多樂趣。請爸爸媽媽不要擔心,我一定會聽爺爺奶奶的話,過一個充實的暑假。”
果林小學愛心暑托班是由團濱海縣委統一部署,濱海縣青橙之家志愿者服務站主辦的暑托班。該站現有志愿者800多人,先后被評為“鹽城市優秀青年志愿組織”“江蘇省優秀志愿組織”。為確保本次暑托班辦班質量,該站誠邀了徐邦壯、陳成等非遺傳承人,縣內一批資深教育工作者及蘇州科技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等高校大學生共計18人,組建了一支高質量的支教團隊。該站對接團縣委、縣教育局等部門,精準把握辦班要求,在學生安排、家長銜接方面,做到無縫對接;在安全預案、后勤保障方面,考慮全面,細心周到。
團干部廣泛鏈接資源,把關“愛心暑托班”的整體運行。班主任科學統籌排定課程,大學生志愿者發揮特長,具體參與暑期作業輔導、繪畫藝術鑒賞等課程,團隊成員各負其責,齊心協力,一起幫助孩子們在暑托班學習知識、拓展素質、增進自信、提升安全意識,實現寓教于樂、助力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濱海縣八灘鎮暑托班志愿者陳夢露說:“我們南京曉莊學院陶予支教團連續7年來到八灘鎮裕民村開展暑期支教。今年,我們一行11人,再次來到八灘鎮,結合各自專業特長,為村里留守兒童打造安全教育、中國故事、中國奇跡、科技未來等特色課程,讓孩子們學玩結合,有快樂,有收獲。”
圍繞需求
設置多彩學習課程
暑托班的課程如何設置?除了基本看護外,我市充分發揮天藍地綠基因紅的獨特優勢,圍繞紅色思想引領、綠色生態環保、藍色自護教育開展3項必選課程,各地圍繞孩子的假期需求和成長規律設計課程,結合各地特色,開設勞動教育、濕地探秘、非遺傳承、職業體驗等N項自選菜單,個性化定制班點方案,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
走進一座館,了解一座城。7月18日,鹽都區張莊街道團委組織“愛心暑托班”的孩子和志愿者們走進鹽城市博物館,開展以“博物館里看歷史 爭做小小追夢人”為主題的研學實踐活動。講解員老師從歷史文化、生態文明、非遺民俗、城市發展四個維度,帶領愛心暑托班的孩子和大學生志愿者重溫了鹽城的發展歷史:從夏商周的石器陶器到秦漢的漆器,從盛唐的開元通寶到明清的石碑磚瓦,從抗戰中新四軍之英勇到新中國建立初期鹽城的發展,讓大家進一步深入地了解了鹽城這座城市。
紅色思想引領培根鑄魂,綠色生態環保增強城市自信,藍色自護教育護航健康成長。愛心暑托班的服務對象大都是留守兒童、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困境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和自護意識缺乏正確引導,3項必選課程就是聚焦孩子們的基本需求,護航他們健康成長。
團響水縣委聯合各青年社會組織,在響水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為“愛心暑托班”孩子們打造“響育候鳥”特色課程庫,開辟特色性、專業化、技術性的主題課程。除規定的3項固定課程外,還涵蓋五防教育、法治教育、非遺教育、科普教育、航空探索、棋類提升等課程,全方位、全角度豐富孩子們暑期課堂內容,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增添助力、保駕護航。
“同學們,先別著急,在掰玉米前,我還要給同學們介紹一下玉米的生長常識……”大豐區小海鎮組織開展“愛心暑托班”之七彩“童”行勞動實踐課,這是其中的一個鏡頭。志愿者老師用生動的圖片和動畫講解玉米的生長過程,并帶領大家到田間動手掰玉米。勞動實踐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了解到果實生長的特點,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收獲與快樂,還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熱愛勞動的意識。
困境青少年幫扶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團市委負責人表示,我市還將進一步完善長效關愛幫扶機制,常態開展關愛服務,串點成線,搭建全過程鏈式幫扶體系,引導團干部、希望導師、青年志愿者真走訪、實關愛,做到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將這項民生實事項目做細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