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市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洪濤勇于開拓創新,用不懈努力把自己的努力留在了他熱愛的土地上,留在了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的棉田里,實現了自己的初心。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沙灣市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級技師何洪濤說:“咱們以前兩米零五的膜,播種的時候是播得兩膜的12行。它中間的這個連接行,一直要用導航,但是在播種的時候,有時候左邊寬,有時候右邊寬,咱們就考慮到,能不能實行一張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很多社員眼中,何洪濤把種地的事精確到了極致,可對于何洪濤來說,這樣的鉆勁兒,也讓他想不斷地嘗試,就拿近兩年推廣的超寬膜技術來說,就是他帶著大伙一點一點試出來的。使用超寬膜這項技術創新,可以減少棉花在采收過程中的撞落率,也能提高棉花的采凈率,可是一個看似合情合理的想法,實施起來卻遇到了困難。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級技師何洪濤說:“2021年時候買回來的播種機,實際上是廠家是按照咱們的意思定做的,做下來了以后,好多的地方不適用。”
按照自己設計定做回來的棉花超寬膜播種機,為什么不好用?這讓何洪濤受到了不小的打擊,他始終想不通,科學的原理為什么會在實踐中出問題。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級技師何洪濤說:“地下的薄膜鋪不展,為啥呢?因為咱們的膜比較寬,薄膜廠出的薄膜,它是按照大棚膜技術在做的,卷到四米六五的鋼管上來講,它卷得也不勻,薄膜鋪不展了以后,容易錯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何洪濤和自己較勁起來,他在心里告訴自己,新技術的應用是經過多方考察的,有困難就解決,決不能放棄。那段時間,他請教了各類專家,針對問題做了上百次試驗,終于超寬膜棉花機械化播種、采摘達到了預期效果。
沙灣市大泉鄉燒坊莊子村村民王東江說:“你看現在一條線,以前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的產量,由200多公斤的產量,現在已經達到400多公斤到500公斤,這是多大的變化,所以說我們的收入,比以前就翻番了。”
技術的成熟,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種了一輩子棉花的王東江,從心里一直感謝著何洪濤。
沙灣市大泉鄉燒坊莊子村村民王東江說:“在何洪濤帶領我們合作社這十幾年,一年比一年好,我們的生活也一年年的好了,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一樣的,我們是越來越有信心,越高興。”
群眾都能過上好日子,這就是何洪濤種棉花的初心。這幾年,何洪濤對于新技術的探索、對于棉花種植模式的改進從未停止。在沙灣,他帶領合作社社員推廣種植新技術、管理新模式,讓產量決定了社員的生活質量。
這些年,何洪濤帶著大伙在棉田中不斷搞創新,棉花的規模化種植模式、大型機械的廣泛使用、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都有他努力的身影。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了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何洪濤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田秀才。
沙灣市大泉鄉燒坊莊子村村民王志強說:“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別強,敢想敢干,可以說是敢為人先,敢于第一個吃螃蟹。同時他也特別愛學習,愛鉆研,好多關于棉花的先進種植經驗模式,他都能帶回來,無償地傳授給大家,做給大家看,帶著大家干。”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級技師何洪濤說:“把一些更好地技術應用進來,讓咱們父輩們和咱們這一代人能看到,通過咱們智慧農業,現代農業我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種好咱們中國好棉花。讓咱們周圍的這些農副產品,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編輯: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