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雪 通訊員 袁倩蕾
6月25日下午,參加“2023港澳·浙江周”活動的金華代表團到香港嗇色園、元清閣考察,交流黃大仙文化,并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就籌建 “世界黃大仙文化聯盟”、共同開展“黃大仙(傳說與信俗)文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達成共識。這次考察簽訂了黃大仙文化交流合作意向書,未來將不定期開展文化交流訪問活動,共同開發黃大仙旅游專線。
(資料圖)
黃大仙是誰?
答案在浙江金華北山的真人洞。洞頂白石累累,如亂云,像堆卵,崩裂欲墜,令人莫敢仰視,奇怪的是自古以來從未落下過一塊,而且有的白石形狀像羊一樣,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云深洞扉之中,藏著“叱石成羊”的傳說,也藏著一座城市文化IP的密碼——金華根據黃大仙文化的精神內核,創新推出“仙的金華山,妙意自然來”的新口號。
近日,記者尋“羊”而去,探訪黃大仙祖宮,采訪文旅部門,對話僑胞,看看這股仙氣是如何出海的。
尋跡:黃大仙文化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5月14日,香港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一行來金華山調研黃大仙文化工作。黃大仙文化是海外華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與香港的交流又特別頻繁緊密。
雨后初晴,記者在黃大仙祖宮看到,巍峨的祖宮霧氣繚繞,祖宮進深800多米,共七進階,由12處宮樓閣臺組成,其中宮觀建筑占地5000多平方米,是我國江南最大的道觀。金華赤松黃大仙宮始建于晉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是黃大仙文化的發祥地。歷經幾次損毀和修建,依然保留著豐厚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底蘊。
黃大仙祖宮的袁靜然道長告訴記者,黃大仙文化是金華傳承弘揚中華傳統“善”文化的載體。一襲青衣,頭戴莊子巾,讓清瘦的袁道長看起來更加出塵。袁道長道號“靜然”,安徽人,來金華黃大仙祖宮修行已有13年了。
“金華是黃大仙的故里,金華山是黃大仙得道之地,發源于金華山的黃大仙文化,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地區廣受歡迎,信徒多達數千萬,影響力極大。”
袁道長帶領記者一行,沿著進階石臺從右到左依次參觀殿宇,并娓娓講述黃大仙傳說。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出生于金華,相傳是一名放羊的牧童,于赤松山修煉得道,又稱赤松子。得道后的黃初平,匡世濟民,成為民眾喜愛的除妖祛邪、懲惡揚善的英雄。其“有求必應、普濟勸善”的核心信仰千百年來傳承不斷,并遠播海外,成為信眾心中的“僑仙”。
“黃大仙的香火,是以浙江金華山祖庭,先南延到廣東,然后移靈香港,再傳至海外的。”袁道長說,黃大仙文化千百年來傳承未曾斷過。
交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黃初平(黃大仙)傳說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大仙文化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和國際影響力,南傳粵閔、港澳臺,遠播海外華人世界,乃至吸引外國人群體,據不完全統計,除了港澳臺地區,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地共有黃大仙信眾超3000萬人,香港740萬人口中有約450萬人推崇黃大仙,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我和家人每年都會來黃大仙宮看看。”李富毅是香港人,在浙江義烏從事國際貿易。對李富毅而言,黃大仙有著別樣的意義。“我的妻子是臺灣人,一家人深受黃大仙文化影響,如黃大仙文化中的‘善’文化是指積極向上、樂于助人、關愛他人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還包括了盡力去幫助他人、不傷害他人、勇于承擔責任等,這些是黃大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價值觀。”李富毅說,他熱衷于向自己的生意伙伴分享黃大仙文化內涵。
倪韓笑是一名華僑,金華本地人,早些年在中東從事外貿跟單工作。她如今在黃大仙祖宮附近的鹿女湖開了家民宿,背山面湖,風景無敵。她說,中國人到了國外就是異鄉人,黃大仙文化正好使他們在交流中找到了共同的根。
“‘善’是一種文化認同和文化共鳴,給在外的游子帶去溫暖和慰藉。”金華雙龍風景旅游區黨政辦徐雯倩說,近年來,金華赤松黃大仙宮和金華市黃大仙文化研究會積極邀請香港和臺灣地區友人和民間團體來金華訪問交流,同時,也多次前往香港、臺灣等地開展文化巡游活動。
“我們正在發揮黃大仙文化這張對外交往金名片的作用,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并舉。”徐雯倩告訴記者,為加大黃大仙文化的國際友好交流,自2003年起,雙龍風景旅游區連續舉辦多屆“國際黃大仙文化旅游節”。此外,旅游區計劃在今年10月舉辦中國·國際黃大仙文化旅游周,開展祭祀祈福、高峰論壇、招商推介、尋根問源等活動,并成立世界黃大仙文化聯盟。
“我們希望通過活動的舉辦,進一步擴大黃大仙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讓黃大仙文化的傳承、推廣助力文化認同。”徐雯倩說。
傳承:春風化雨,黃大仙文化源遠流長
據介紹,近年來,金華市依托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赤松黃大仙宮),開展了“同根同源”港澳臺僑學子尋根黃大仙等活動,守護并弘揚中華傳統“善”文化,增進港澳臺僑青年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以金東區為例,當地擁有華僑及歸僑、僑眷、僑屬超過2700人,分布在歐美、東南亞、中亞、大洋洲、非洲等48個國家和地區。為弘揚中華文化,推進與海外僑界人士相互交流、聯誼,金東區依托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赤松黃大仙宮),于2019年成立“金東區同心書畫院”,以書畫為橋梁,廣泛團結聯系港澳臺僑和黨外書畫界人士及書畫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
據金東區僑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金東現有涉僑陣地13個,其中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1個,“我們積極發揮黃初平、施復亮、施光南、艾青等名人效應,利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平臺優勢,不斷促進港澳臺僑之間的互通交流。”
除了開展交流交往活動外,通過“僑仙”的牽線搭橋,金華市還以婺劇、電視劇、道情、金華山歌等形式弘揚黃大仙文化,增進文化認同,弘揚中華傳統“善”文化。如《黃大仙探秘》等多部以黃大仙文化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金華山黃大仙祖宮完成取景拍攝。2022年底,管委會組織開展了黃大仙祈福跨年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提升黃大仙文化的聚合力和影響力。2023年4月1日,“仙的金華山·妙意自然來”金華文旅高鐵品牌專列成功首發,并舉辦專列首發儀式。
展望:擦亮金名片,打造跨國IP
20年來,金華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文化開發”戰略和文旅融合發展行動,深入開展黃大仙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弘揚工程,全面推動黃大仙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2005年成立金華黃大仙文化研究會,歷屆會長均由市領導兼任,一年推出1期《黃大仙文化》會刊,累計已出版17期。于2020年啟動編撰《普濟勸善—走向世界的黃大仙文化》,計劃今年出版發行。去年以來,充分借助浙師大、市委黨校等高校及研究院所的專業力量,共同推進黃大仙文化的系統性、深層次課題研究,籌備著作《金華山文化解碼》。
然而,金華雖擁有祖庭地位,但影響力還有待遠播。如何弘揚黃大仙文化?打造專屬金華特色的文化IP?金華還有很長路要走。
目前,金華黃大仙品牌開發還停留在最基礎的旅游景點開發和舉辦相關節慶活動上。開發品種單一,處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開發的初級階段。
“首先,要聯合兩岸三地黃大仙‘分跡’,加快推動黃大仙(傳說與信俗)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世界講好中華黃大仙故事,推動文化交流互鑒,促進文化相通相融,不斷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黃大仙文化研究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要宣傳黃大仙文化,離不開創新的思維理念與前沿的科技手段,還需要有全球視野、統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來操盤。
“例如精心謀劃與制作黃大仙文化影視精品和動漫作品,并通過互聯網傳播,使黃大仙文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其次推出黃大仙專屬‘IP’系列文創產品;開發養生系列食譜,打造美食爆款;結合金華農產品,衍生‘黃大仙+’新奇特各類副產品,助力村民增收;引領海內外高校學子開展青春版八段錦養生大賽等……”該負責人表示,黃大仙文化開發的規劃和設計,應以政府主導,以蘭溪黃大仙出生地、黃大仙祖宮、赤松宮、金華觀為主線,輔之以黃大仙傳說、黃大仙故事及生平事跡等,做好黃大仙故里旅游融合開發。
漂洋過海來看你!黃大仙文化是一座挖不完的寶藏,一定要開放合作、創新加持,才能行云流水、春風化雨。
(本文圖片由金華雙龍風景旅游區提供,均為黃大仙祖宮)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