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丨加強特色種源利用 促進優勢產業發展
(資料圖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種子是農業發展“芯片”,地方特色種質資源是發展壯大區域特色產業的基礎和保證。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需要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生產鏈、加工鏈、銷售鏈各環節協調互動,產業鏈上下游各生產要素有序聯動,形成洼地和聚集效應,推動地方特色產業提質升效。
加強特色種質資源收集和分類保護統一。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新品種選育的物質基礎。隨著現代商業育種快速推廣和種養方式轉變,一些特色種質資源散落民間,分布在農村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和大山深處,面臨種群數量減少、品性純度下降,一些品種如不加以搶救性保種將會滅絕,如東安雞品種已列為瀕危物種。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傳承十分緊迫。近年來,市農業部門和相關科研單位積極開展種質資源普查,收集篩選出一些高產、抗逆、抗病蟲等優質資源品種。新田縣與華南農大合作建立“新田大豆”保種場,選育出華春3號、6號、8號、12號等一批高產、高蛋白質、抗性強的大豆品種,用新田大豆制作的醋水豆腐是一道傳統美食,獲2022年湖南省農業農村廳主辦“一縣一特”農產品優秀品牌推介暨“做優做香湖南飯”湘菜名縣評選活動名優食材金獎。要進一步發揮政研院校企模式,按珍稀程度、利用價值、保種和利用現狀等分門別類劃分保護等級措施,建立區域性地方特色優質品種資源庫;加強宣傳營造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特色種源保護氛圍,暢通群眾和各類經營主體發現報送地方種質資源信息渠道,實現種質資源發現收集主體多元、保種主體專門專業工作格局。
加強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統一。農業地方品種經過長期種養、馴化具有很強的地域適應性,其種養方式、產品食用方法都是經過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不僅種養方式生態環保、產品食用生態安全,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風味,是傳承民族文化、地方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做大做強地方特色產業的有力牽引。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主營的保種體系、資金投入機制,打造“收集—鑒定—保存—提純復壯—開發利用”運作鏈條。堅持以保引用、以用促保,挖掘種質資源優異特性,加快培育一批優質高效高產的優良品種,推動形成一處保種龍頭帶動、多點擴繁規模化養殖、多品種精深加工全產業鏈條局面,走開發式、外延式保種利用之路,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
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和市場主體品牌統一。品牌蘊含著檔次、質量,是消費者認同顯著標識。地方優質種質資源產品因品質優、口味佳往往成為區域公用品牌不二代表。區域公用品牌是基于獨特自然條件、傳統習俗而生產的農產品及加工品特質認可,往往包含的是區域范圍內一類或一大類農產品,而不特指某個具體產品,如永州之野、湘江源公用品牌代言的農產品具有純天然、綠色、健康共同特征。市場主體品牌是某一具體產品標識,其產品具有統一生產規程、質量標準。加強公用品牌與主體品牌結合,可以賦予公用品牌的市場主體產品承載,使公用品牌、地理標志更為具體化,可以保障品牌使用產品質量,維護市場信譽,也可以通過公用品牌強化企業品牌宣傳社會認同度。要克服只有公用品牌宣傳推薦而無主體產品品牌跟進參與的“唱獨角戲”狀況,也要克服沒有門檻設置、質量保證誰都可以使用公用品牌過多過濫現象,要將有實力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進使用公用品牌,增強兩種品牌正向疊加效應。
加強種質資源利用標準建設與監管統一。建立標準體系是產業發展高級形態必由之路。發揮部門牽頭主導作用,緊扣市場需求,結合種質資源產品生產要求和本地生態環境條件,組織相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經營主體參與制定行業發展標準,形成保種、基地種養、產品加工、包裝等全環節標準規范,以定性和定量指標體系支撐公用品牌,解決公用品牌無標準規范問題。企業、經營主體根據地理標志公用品牌標準制定詳細分解標準制度,從而形成標準指標指導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規范體系。要加大標準體系監管和執法監督執行,對使用公用品牌的市場主體加強檢查、行業管理,公用品牌使用要實行動態管理,對不按標準體系生產劣質、不達標農產品和加工品的要及時淘汰出局,維護標準體系執行嚴肅性,增強品牌影響力。
(作者張雄,系永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