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護理學會:“我深切體味到中國護士的成就感”
● 她們是醫療隊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資料圖片)
● 她們是技術扎實柔韌勤奮的護理專家
● 她們是可敬可親的“中國媽媽”
在山海之隔的非洲大地,她們踐行南丁格爾精神,一襲白衣,一身責任,一份信念,一腔熱血,以愛之名,守護患者生命。在手術室,她們是醫生配合默契的搭檔;在診療室,她們是技術扎實、針法過硬的護理專家;在產房,她們是可敬可愛的“中國媽媽”。她們是中國醫療隊中的護理力量。
第十九批援阿醫療隊隊員丁漢梅護士長(右三)與中外同道在一起。
把對每位患者的診療都跟祖國的聲譽聯系起來
丁漢梅,1960年生人,退休前是武漢市護理學會外科護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市第三醫院燒傷科護士長。2001年12月起,她作為第19批中國援阿醫療隊隊員,在阿爾及利亞塞地夫醫院連續工作兩年。
8月25日上午7時,筆者在武昌一處街頭口袋公園里遇到了剛從鄂西消夏回漢的丁護士長。
63歲的年齡,36歲的活力。身材不胖不瘦,穿著時尚得體,眼含溫情,面常淺笑,快人快語。“我去的那年40歲出頭,已經在燒傷科的供應室、病房、門診、手術室等多個崗位上歷練過,正是人生和事業的盛年。”她抬眼望過街頭的樹梢,似乎望向了隔山隔海的阿國,更把時光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時代在進步,援外在優化。丁漢梅這批援阿醫療隊由兩個工作單元組成,一個單元是燒傷整形組,由三醫院的王維干醫生、口腔醫院的吳中興醫生、四醫院麻醉師宋重珍和丁漢梅組成,組長王維干;另一個是神經外科工作單元,也是兩醫一麻醉一護理的標準建制。
這里的燒傷患者大多是生活燒燙傷,輕癥居多。隨著中國這支燒傷整形特色醫療小組的到來,不光重癥燒傷的患者不用轉送到阿國首都的醫療中心治療,連周邊省份的一些患者也跨省前來求治。
兩年時間里,這支醫療隊開展大小手術500多例,接診燒傷面積50%以上的危重病人30多例。他們曾治愈一位燒傷面積有70%達深Ⅱ度的病人,在阿國引起轟動,國家電視臺給予報道。
就在這兩年時光里,中國醫療隊為阿國培訓了9批燒傷整形醫護人員,留下一批永不走的醫療隊。
燒傷患者的敷料和耗材都是特制的,阿國本身沒有供應。丁護士長就把其他三位同事拉上,一起做敷料,一起剪材料。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的吳中興醫生是技藝全面的頜面外科大夫,擅長唇腭裂手術。人的顏面部血管豐富,手術不是一個人能做下來的,吳醫生需要一個得力的助手。而阿國對術者有嚴格限制,不滿7年工齡不能上手術臺,丁漢梅主動擔當助手的重任。她記得自己跟吳醫生一起做了30多例唇腭裂手術。氣管插管是麻醉師的基本功,插了管后先要判斷插管是否在氣道里,而不是插到食道里去了。丁漢梅耳聞目睹麻醉師宋重珍的操作,對這一套技藝也能做到駕輕就熟。
這位63歲的高年資護士長,如今兩鬢已有飛霜。她慨嘆:“這兩年,我們把對每一位患者的治療都與祖國的聲譽聯系在一起。我深切體味到一位中國護士的成就感!”
拎著藥箱奔向草原深處,為牧區培養接生員
在阿爾及利亞,有很多人將自己的孩子取名為“人民友誼萬歲”或“西諾瓦(法語‘中國人’)”。
“那時賽伊達省醫院孕產婦多,我們醫療隊只有一名婦產科醫生,幾乎要負責醫院全部婦產工作。”首批援阿醫療隊隊員邱月華回憶。
原武漢醫學院附二院助產士劉美恩,1968年至1971年期間,作為第三批援阿醫療隊隊員,在阿接生了許多寶寶。這些寶寶很多取名“西諾瓦”。
除了在受援醫院工作,為了方便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們,醫療隊還組成一支奔赴牧區為難產產婦接生的巡診小分隊,拎著藥箱藥包鉆進救護車,到牧區開展巡回醫療,為牧民們順利生產護航,還為牧區培養接生員。
用心用情療護中國人民的朋友斯諾先生
1972年1月,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諾先生病重,中國政府從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選派醫療小組奔赴日內瓦,到斯諾先生寓所治病。因照顧重病號頗具經驗,第四批中國援阿醫療隊隊員、武漢兒童醫院兒科護士長卜秀蓮被選作醫療組成員。
斯諾術后十分虛弱,血管已經塌陷,每次打針、輸血都十分困難。為了不再給斯諾先生帶來肉體上的折磨,不管是抽血還是輸液、輸血,卜秀蓮都力求做到“一針見血”。
由于工作需要,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還增派了2名護士——原湖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吳寶先和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的李志英。醫療小組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深深感動了斯諾。病情好轉時,斯諾常常和張錦坤醫生、卜秀蓮等護士們談起他在中國的經歷,沉浸在多年前他跟中國紅軍、游擊隊員、鄉親們在一起的回憶之中,他似乎忘記了疾病的痛苦。
中國醫療隊為斯諾治病的消息也受到世界人民的贊譽。斯諾生前好友、美國心臟學家戴蒙德教授高度評價:“中國醫護人員的醫技是高超的,工作精神是不倦的,胰腺癌晚期的疼痛是最厲害的,可病人卻很安靜,身上沒有一點褥瘡,他們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真讓人敬佩。”
跨越萬里的思念,軍功章有家人的一半
對于援阿醫療隊員來說,最讓她們牽腸掛肚的莫過于家人。1997年,武漢市護理學會外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護師易漢榮奔赴北非。
“從前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感受不到詩里的意境,身居海外,每天盼著家中來信,才猛然覺察這句詩的分量。”8月25日,在家中整理書信時,一封封26年前丈夫和兒子的書信,讓易漢榮讀來不禁濕了眼眶。
20世紀90年代,援外醫生與國內聯系主要靠書信和電話。“偶爾也舍得打一個國際長途。”易漢榮至今還記得當時1分鐘國際通話話費要27塊錢,有一次,丈夫酒后抑制不住思念,打了半個多小時。“一下子就用去了我2000多塊錢的電話費,那時候一個月工資也才幾十塊錢。”現在回想起來,易漢榮還又好氣又好笑。
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護士長夏茜的手機里,珍藏著兩組照片。2014年和2016年,夏茜和中國醫療隊的同事一道,先后兩次執行援助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014年金秋,湖北省衛生健康委通報表彰,授予夏茜、王婭妮、王嬋、黃菲、曹君、唐亞娟、王文妍和彭百琳等8位隊員“援阿白衣天使”榮譽稱號。在2019年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授予夏茜榮譽證書。夏茜說,軍功章也有家人和同事的一半。
武漢市護理學會理事長付阿丹表示,援外醫療隊的武漢護理工作者,用實際行動弘揚了“不畏艱險、勇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她們既是行動的標桿,更是奮進的力量。
【來源: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