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斷親”愈演愈烈,無親時代將到來?3個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圖文丨修竹書笙
(資料圖片)
編輯丨修竹書笙
前言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逐步加快,發展中所被遺留的問題也在逐漸暴露出來,農村出現“斷親”的現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大家在一些現實的情況之下不得不離開自己從小生活的家鄉,慢慢的遠離親人,把親情看的越來越淡漠,主要是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均衡、收入水平相差巨大以及人口結構所影響的。
下面我們就來展開分析一下。
城鄉發展的不均衡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持續發展,我們可以從公共平臺上看出城市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而反觀農村的發展則是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雖然國家近幾年也在加大對于農村發展的投入,但是長時間形成的原有的農村模式在短時間內很難達到改變。
雖然我們從新聞上也可以看到有些農村的發展并不亞于城市,但那畢竟是個例,大多數的農村還是處于原有的狀態。
那么造成農村發展停滯不前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城鄉發展資源的不均衡。
我還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學校就在我們自己家門口,最遠的路程可能就是在隔壁村里,雖然可能沒辦法達到一個村一所學校的狀態。
但是鄰近的村必然會有一所學校,而且老師們都很復雜,并不存在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反觀現在,農村里有的只是空蕩蕩的教學樓,老師和學生都搬到了城鎮里。
即便是一些比較大的農村還有學校,但是學生數量和師資水平遠遠沒有城鎮里優秀。
基于這種情況,大部分的家長會選擇舉家遷到城鎮,甚至經濟條件好一點的會在城鎮里買房定居,長時間生活在城里。
慢慢的回老家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親戚之間都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交際圈,慢慢地交流也會越來越少,就會出現“斷親”的現象。
城鄉收入水平相差巨大我們小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農村的,就會知道農村基本上的生活都是自給自足的狀態。
農村里會有集體的土地,村民們雖然沒有所有權,但是有使用權或者承包權。
屬于自己的土地可以用來種糧食、蔬菜、水果,基本上一年到頭吃的東西都是自己種的,無污染還綠色環保。
這樣的模式雖然健康,但是卻存在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就是收入方式比較單一并且收入水平較低。
農民一般都是種植糧食或者可以買賣的農產品來增加收入,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飯。
但是近幾年連續的強降雨或者高溫天氣對農民和農作物來說并不友好,會造成耕地農作物產量的降低,這樣農民們的收入就會銳減,長此以往收入和成本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純利潤會逐年減少。
而且耕種需要長時間的暴曬、打農藥、施肥,體力勞動的強度會很大,種種的原因就會造成大部分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耕地方面的勞作,慢慢的會往城市中聚集打工。
而城市中的工作種類較多,可供選擇的余地會較多,收入水平自然也會遠超于農村單一的收入方式。
那么大家在背井離鄉辛苦打拼的現實狀態下,回鄉的次數會越來越少,與親戚之間的關系維系也自然會比較艱難。
城鄉人口結構的調整隨著城鄉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等問題的顯現,必然會導致城鄉之間人口結構的調整。
在我們中國,傳統的一家人的組成結構是老人、爸媽、孩子,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老人們覺得城市的生活越來越枯燥乏味。
每天都呆在高樓大廈中,鄰里之間互不相識也沒有交流,孩子們工作也都很忙,每天早出晚歸,也沒有時間聊天解悶。
慢慢的中老年人就會越來越想念農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鄰里之間相處融洽、聊天解悶,空氣清新,他們大多數人就會選擇回農村養老。
而青壯年人由于工作、生活、學習的需要,更加喜歡城市生活,有些人為了孩子的學習已經在城市中買房定居,無法跟隨老人回農村生活,而且也會覺得農村生活資源匱乏,不方便,因此也不會向往農村生活。
慢慢的。就會出現農村里常住人口大多數是老年人,青壯年都在向城市中轉移。
隨著家中長輩的年邁,在外定居的人們回家的次數會越來越越少,慢慢地親戚之間的走動就會變少,“斷親”現象愈演愈烈。
1.建議有關部門可以把城鎮中的醫療、教育資源適當的向農村轉移,盡量實現城鎮和農村的資源達到一個相對的均衡狀態;2.農村中地廣人稀,可以吸引一些公司企業來到農村發展,在保證環境、資源不被破壞的條件下,既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群的就業問題,也可以改善農村收入方式單一的困境;3.村干部可以適當舉行一些文藝表演,邀請志愿者前來陪伴老人聊天解悶,豐富老人們的精神世界;4.可以邀請一些農業專家走進農戶,指導農民一些實用的耕種技巧,逐步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斷親”現象愈演愈烈的當下,我們需要在發現問題的同時,想辦法盡量解決問題,而不是回避問題的產生,相信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可以建設一個親密、和諧的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