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區長談貫徹二十大精神|北京順義:探索創新路徑,沖刺開放之城-環球視點
“我們立足第一國門,全力打造開放之城。”6月13日,在北京市新聞辦舉行的十六區“一把手”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順義區專場上,順義區委書記龔宗元表示,作為“第一國門”所在地和首都國際交往重要門戶,順義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路上大膽試、大膽闖,期待社會各界到順義做客、安家、投資、興業。
【資料圖】
90余家優質德企落戶中德產業園
鏡頭轉向北京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先行示范區(以下簡稱“中德示范區”)。
中德示范區是以面積為20平方公里的北京中德產業園為主體,在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指導下,覆蓋順義全域的對德經濟技術合作區域,這也是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對德合作園區。
“中德產業園作為北京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主體,承擔著國家級對德對歐合作重要使命。”龔宗元介紹說。
經過多年的打造,中德產業園已與中國德國商會等50余家國際知名機構建立合作機制,設立了4個海外辦事處,園區已集聚奔馳、寶馬、Ameco、威樂等優質德企92家,其中隱形冠軍企業27家,年工業產值超過350億元。
據順義區區長崔小浩介紹,園區對標“德國工業4.0”,深化數字經濟領域合作,建設“博世工業4.0”創新中心,助力50余家企業完成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正在開放區內300余家重點制造企業智能升級場景,形成了中德經濟技術“共同發展、相互成就”的生動實踐。
根據計劃,下一步,順義區將突出開放創新、融合發展、產業促進,推進北京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不斷探索形成中德經濟技術合作領域的示范經驗,持續擦亮“中德合作看順義”的金名片。
“我們將聚焦科技創新、投資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推動實施更多先行先試政策,加大新能源智能汽車、數字經濟等領域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高水平開放制度供給。”崔小浩說,同時,中德示范區還將完善對接合作機制、精準產業發展合作,逐步將北京中德示范區打造成為“德國先進制造業的聚集地、中德隱形冠軍發展的戰略高地、中德國際交往與開放創新的重要窗口”。
實際利用外資位列平原新城首位
事實上,中德示范區僅是順義區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
龔宗元介紹,順義在北京建立首個“一窗通辦”服務專區和“服務專員”隊伍,2022年“兩區”建設成效評估排名全市第一。同時,充分發揮組團面積最大和多園區政策疊加優勢,去年以來累計入庫項目位于北京前列,實際利用外資位列平原新城首位。
在龔宗元看來,順義在“兩區”建設中形成了政策創新“紅利多”、園區發展“質量好”、商務會展“前景廣”、國際消費“發展快”四方面突出特點。
以政策創新“紅利多”為例,目前順義形成了15項“全國首創或首批”試點政策,貿易便利度大幅提升。順義在全國首創了“免稅、保稅和跨境電商”相銜接政策,既幫助企業實現了“線下免稅品銷售+線上跨境電商銷售”多元化經營,也顯著提升了消費者跨境免稅消費體驗,只需要線上動動手指就能享受與免稅店同質同價的全球優質商品。
在商務會展“前景廣”方面,順義加快新國展一期展館改造和二三期展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其中新國展二期2024年竣工后將成為北京市單體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善、技術最先進的綜合性展館,將打造成為首都對外交流、國際交往的國際會展商務區(EBD)。
“開放正在成為順義發展最大的紅利。”據崔小浩介紹,截至目前,全區已有空客、寶潔、SMC等外資企業910家,其中跨國公司8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30余家,涵蓋了先進制造業、科技服務業、金融業等多個領域,外資利用規模穩居全市第三、平原新城首位,為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和區域開放發展注入了活力。
“現在的順義是充滿投資機遇和創業風口的熱土,期待社會各界到順義做客、安家、投資、興業,與順義‘兩區’建設攜手共贏。”龔宗元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卓洋/文
順義區委宣傳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