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中歐班列有望串聯起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
(相關資料圖)
文/羊城晚報特派記者 孫綺曼 杭瑩 陳澤云 王丹陽 李志文 付怡
8月3日凌晨2時,滿載貨物的X8003次中歐班列從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圃田站發出,駛向德國漢堡。
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看來,中歐班列的開行讓原先少有港口的西部地區有了“走出去”的通道,鐵路這一新型供應鏈模式在助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西部地區更好地融入我國新型對外開放格局中。
“原先更多的是東部沿海地區外貿興旺,但中歐班列走的是鐵路,這讓西部地區也成為對外開放前沿。西部地區可以借助鐵路站點直接在當地設立生產區,再通過‘新絲路’走出去。”林江認為,西部地區有機會成為新的制造業中心。
林江表示,隨著中歐班列的開行,東西部有望實現新的區域融合模式,通過空間布局打造新型產業鏈,串聯起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目前的鐵路網已經十分發達,我們在擁有一定基礎條件后,需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數據交匯來推動勞動力和資本融合,進而推動新一輪產業升級和科技進步。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
此外,林江表示,隨著中歐班列的不斷發展,傳統貨運代理公司也迎來了新挑戰,精準尋找生產來源地和供應商的“點對點”模式深層次改變了貨代運營模式,貨運代理業務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
中歐班列在亞歐大陸上馳騁,為物流、貨代、制造業等領域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經貿往來增加新的可能性。林江表示,這一模式或能將我國的過剩產能轉移到部分中東、東歐國家,騰出更多空間發展先進制造業,并借此拓展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窗口,建立起“中國朋友圈”。但與此同時,我國外貿企業和制造業企業需要尋找新的規模經濟,為迎接新挑戰做好準備。
出品人 | 杜傳貴 林海利總策劃 | 孫愛群 孫璇 林潔總統籌 | 吳江 蔣錚 侯恕望 孫晶 劉佳寧 駱蘋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海報 | 伍巖龍責編 | 黃婷校對 | 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