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800字高中
《論語》是一本紀錄了孔子的一些言行的書籍,他的一些話能夠為給予我們很多啟迪。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800字高中”,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后感800字高中(一)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記錄在《論語》里,得以流傳千古。《論語》它是一部閃爍著理性光芒、包蘊著樸素道理的文化經典,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為世人推重,視為治世寶典。它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的仁義道德,這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學派的主導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論語》提醒現代人要重德。道德一體,重德即是順應天道,順乎宇宙的規律。
(資料圖片)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孔子認為立志于仁德的人,他便有一個思想支持力量,積極地面對人生世相,逐漸的樹立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如《為政》篇中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其義即說國君若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已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這樣便可體現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論語》不但講了治國的大道理,還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后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伙兒翻箱倒柜,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里,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表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論語讀后感800字高中(二)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在《論語》中我看見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于“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復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
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并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們向上的階梯。
論語讀后感800字高中(三)
這學期開始,我們復習背誦聞名中外的《論語》。這次我以本書中的人物為線索,再次和學生們一起梳理這本書。
還記得暑假里,每每心情煩躁,便提筆書寫《論語》。看著一個個字符從筆下流出,莫名地心安。對于我來說,這是繼李子柒視頻之后,又一部心靈“治愈系”作品。我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率性、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是一種怎樣自由灑脫的精神。是啊,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當然,也有可能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孔子告訴我們,在學習中定要把握好“學”和“思”。
這時,我自然地想到了曾子說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夠不夠盡心呢?與朋友交往夠不夠誠實呢?老師教的知識夠不夠熟練呢?背誦著這句話中,我想到了自己。我總是立志要每日寫隨筆,卻總是虎頭蛇尾,真是慚愧。以后,我一定要堅持下去,也要像曾子說的那樣每日反省,努力遇到更好的自己。我還要繼續誦讀《論語》,牢記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仍可指引我們如何謙虛為人,如何做學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明確告訴我們: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辦公室吧。在這個近40人的大家庭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作文大師……多向我們身邊的榜樣學習,慢慢地自己也會優秀起來。即使優秀如組長,遇到電腦上的事情也向年輕人詢問,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更優秀的人。
感謝《論語》,讓我靜以修身。未來可期,我們一起努力。
論語讀后感800字高中(四)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
《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
《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
論語與生活
《論語》,語錄文集體,出于眾手。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也。圍繞“仁”一字,乃是儒家原始經典之一。始看目錄,只見“學而第一”。從這第一篇,到最后“堯曰第二十”,滿滿地敘述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與品德。
安排在這,第一句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是論語一書里流傳甚遠的一段。用來教導我們這狂簡,不知所以裁之之輩果然是再合適不過。其中在子夏問題中,我明白了禮產生于美質之后:“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從其中,“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中我想到了一個成語,葉公好龍。其實生活中葉公好龍的人也不少,論語寫在古代,卻是當下社會的真實寫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是告訴我們勤學好問的人永遠是聰明人,不懂裝懂的永遠是糊涂人。在學習上容不得半點馬虎,特別是數學,哪怕有一點不理解,也不恥下問,不能讓這小事化大,成為今后學習的絆腳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中指的是不能做書呆子,書呆子只會做死題目,學習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思維要靈活,要舉一反三,不能傻讀書。但更不能只一味地想,要去學好的方法,要不斷地練習,去鍛煉你的思維,有靈活的思維固然是好的,可先天性優勢如果不好好利用的話,反而聰明反被聰明誤,要放下身段去學習他人的。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現在,我們再返回到這本書的起點,關于仁,禮,中庸。讀完《論語》后,我最深刻的感想就是:“巧言令色,鮮矣仁。”其實仁、禮、中庸是一條線,是相通的。而《論語》里,大多是說仁。其實,《論語》里關于仁的句子不少:“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就可以體現出仁在孔子心目中的分量了,“無惡也”是一種怎樣崇高的境界?“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再一次證明了在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文學家的心里,仁在禮之上。又何嘗不是呢?人與仁同音,不也就說明了做好人的那一撇一拿,最重要的就是仁了嗎?
《論語》里的君子,正是明白了,透徹了仁的真義,并完成的淋漓盡致,小人,就是不明白仁的含義,也許明白了卻沒有做到仁。由此看來,小人與君子之間的差別看起來挺大,實則就差了一個“仁”字,卻是一差千里,仁的含義其實一天兩天可以敘述完的?有些人一生求仁之道,最終也不是失望而去。坐在這里寫作的我,也只是個小人,仁,對我來說,還太遠。“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也是仁,就如子夏所言:“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不就是仁嗎?《論語》《論語》,幾家雜談,言來言去,不就是在講仁之道嗎,“朝聞道,夕可死矣。”對于我們來說,真是一點不假,完全不是在說笑,起碼明白了大道理,一生都比別人要充實,飽滿。我想,《論語》中孔子和其所涉及到的弟子,無疑明白了仁,并向著更高的境界,不斷進發,雖死無憾。身為祖國未來棟梁的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詮釋,仁,要在未來做真君子而不是小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