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話
營口,因河而生、向海而興。從北端的大遼河口到南部的仙人島經濟開發區,河海新營口面朝大海,走進新時代。懷河之深流,擁海之潮頭,向著現代化沿海經濟強市目標,百年港城再出發。營口新聞傳媒中心推出《沿著海岸看發展》專欄,組織記者沿著海岸線,圍繞地區發展成就、特色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工作開展主題采訪,多方式、全視角記錄、全媒體報道營口干部群眾苦干實干、開創新局的生動場景,為營口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首戰之年凝心聚力、吹氧助燃。
(相關資料圖)
曾經龜裂的大地,泛濫的鹽漬令人觸目驚心;而今華麗蛻變成連片的稻田,勃發的生機處處綠意盎然。我市堅持推進鹽堿地改造和綜合利用,變地理劣勢為環境優勢。今年,鹽田復墾項目區1700余畝水稻長勢良好,正在逐漸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天邊,是廣闊浩瀚的渤海;眼前,是一條綿延2公里的堤壩。堤壩一側的水庫中積蓄著110余萬噸灌溉用水,另一側是1700余畝水田,被溝渠分割成30余個規整的方格,嫩綠的秧苗迎風舒展。
營口有122公里海岸線。千百年來,經過海浪拍打、海水倒灌、潮汐侵蝕,形成了荒蕪的鹽堿地。在營口市西市區東大村蘭旗機場西北側的鹽田土地復墾項目一期工程的現場,這片綠油油的農田,曾經是營口鹽場的鹽田,一度荒廢。就是這樣一片過去的鹽堿地,經過修復治理,現在已經成為連片的水田,嫩綠的秧苗釋放勃勃生機,讓人心曠神怡。
空中俯看,昔日的營口鹽田碧色無邊,千畝稻田相連成片,豐收在望的田園畫卷盡收眼底。眼下,正值水稻孕穗期,為了保證水稻高質高產,連日來,項目區搶抓晴好天氣,利用農用無人機開展施肥作業,通過科技手段助力田間管理,為水稻的增收保駕護航。
營口國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月仙介紹說:“現在水稻正在拔節,已經拔到了第四、五節,正在孕穗期,我們今天撒的主要是孕穗肥?,F在都是高科技,節省人工,進入了機械化時代。過去人工一天只能撒幾十畝地,而現在無人機一天能撒上千畝地,只需要兩三個人操作就可以。目前來看,今年的稻穗長勢比去年還要好,年底目標每畝地產量達到650公斤以上。”
營口鹽場曾是中國北方三大鹽場之一,這片鹽田面積約1.5萬畝,占營口全市鹽堿地總面積的9.5%。因長期制鹽,這里耕層土壤最高含鹽量達到90‰,過去一度被認為完全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2019年3月,營口鹽田土地復墾及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式落戶這里,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由營口國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積近2700畝。4年來,我市鹽田土地復墾項目逐步實施,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對這片鹽堿地進行修復治理,按照“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引地表水對鹽田進行沖洗,同時,施加脫硫石膏、深松耕作、秸稈還田等方式改變土壤結構,提升肥力。目前,1700余畝水田的土壤含鹽量已控制在3‰以內。
營口國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友勇說:“去年這里水稻畝產671.4公斤,在全省重點鹽堿地中立了一個標桿,首年單產這么高,在全國也算罕見。今年長勢比去年更好,南邊的800畝地進行了稻蟹共生的新模式實驗,如果效果好,還會再進行推廣。螃蟹是輔助經濟,如果弄得好,會比稻谷還值錢,經濟效益會大大提高,而且產出的米和蟹都不打藥,更加原生態。”
過去,鹽堿地被比喻成大地的“淚痕”,現在,這些“淚痕”正在慢慢被擦去,逐漸露出豐產豐收的笑容。我市現有耕地171萬畝,其中鹽田地達到15.8萬畝,從耕地增量上下功夫,將“白花花”的廢棄鹽堿地變成“綠油油”的稻田地,無疑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讓鹽堿地變成稻田,離不開技術支持,更離不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扎實有效的“保姆式”服務。
營口國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友勇告訴記者,政府各個部門對他們非常關心,公司目前正在申辦高新技術企業,西市區科技局正在幫助公司申辦雛鷹企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把他們納入了全省23家標準化項目試點,對企業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他們會加油把項目做得更好。
來源:營口日報
記者 / 張寶全 黃子恒 李成譽(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