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直播有朋友說:2019年聽說買基金能賺錢,于是被吸引入市,入市還沒怎么賺到錢就開始虧,目前自己買行業基金都是巨虧,早知道還不如定投滬深300省心。
好,那我們就看看從彼時2019年至今,定投滬深300的收益如何:
標的:滬深300指數
(相關資料圖)
定投金額:1000元
定投頻率:每月一次
時間:2019.7.31-2023.7.31(4年)
(同期上證指數2932.51~3291.04)
計算結果:
定投期數:49
總投入:49000
總資產:45643.69
總收益率:-6.85%
年化收益:-3.52%
也就是說,從2900點開始定投滬深300,直到3300點,4年歸來,仍是虧損。(-6.85%)
因為定投,是路徑依賴的。
怎么叫路徑依賴?舉個例子:
上圖兩條線,都是從2900點到3300點,看似殊途同歸,但路徑大不同。
我們知道一條線其實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在路徑一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3300點以上的點數要遠多于路徑二,也就是路徑一的成本是遠高于路徑二的,所以哪怕定投的終點比起點要高,但由于過程中的高位定投了太多,依然無法獲益。
其實上圖的本意是想說,這幾年投資真真真挺難的,定投也不是一本萬利的解決方法,哪怕定投的是核心寬基。
重點還是,別追高。
至于怎么算高?這個后面再說。
昨天把帖子發出去,留言很多,在此挑幾類來討論。
“我定投的1、2年結果不這樣,所以肯定是你錯了。”
我跟你說直覺,你跟我說(不知道哪兒來的)數據,等我跟你擺數據的時候,你又來跟我說直覺,這還怎么聊?
還有人說:你選的指數沒分紅,如果換成ETF,復權凈值至少提升10%!
確實,定投用ETF更客觀,畢竟分紅是實實在在的,但真有10%那么多嗎?
標的:滬深300ETF
定投金額:1000元
定投頻率:每月一次
時間:2019.7.31-2023.7.31(4年)
(同期上證指數2932.51~3291.04)
計算結果:
定投期數:49
總投入:49000
總資產:47442.25
總收益率:-3.18%
年化收益:-1.61%
4年歸來,定投滬深300ETF也一樣虧損(-3.18%),只不過虧的少了點,這還是在把申購費率設置在0來計算的無損定投,實際收益要比上圖示例還低。
另外對比指數,說明滬深300ETF這4年扣費后的分紅有3.5%左右。
當然,時間如果拉的足夠長,分紅的收益是不可忽視的。(如果指數可以再降費率,收益會更多)
最近,諸如此類的留言真的很多,除此之外,還有“a股就是xx”,“買基金就是xxx”等宣泄發言。
假設你在A股賺不到錢,你哪來的自信就一定能在海外市場賺到呢?
我說的賺到錢,不是說淺投了幾筆的投機,而是未來10年、20年你都能在海外市場賺到錢。
只能說有些投資者真的太短視了,短視到都不知道去年納斯達克100跌了有30%多,更別說2000年互聯網泡沫納斯達克100跌了有84%,之后用了近17年的時間才修復。
17年啊,a股4年就叫苦不迭,17年早就尸骨無存4次有余了。
當然這里不是說a股就比美股強了,而是無能狂怒一邊倒的罵市場、罵基金不會給你的收益提升更多一點,唯結果論的后視鏡發言也不會讓你顯得更聰明一點。
我們都是想來市場賺錢的,那都想賺錢,哪那么容易。
一開始虧了沒什么,怕的是虧了之后歸因錯都在別人、在市場、在政策不給力、在經濟不好,唯獨不怪自己,這是投資巨嬰。
1.先認知基金不是賺錢工具,只是投資工具,既然是投資工具,那就是有賺有虧,不同類型的產品要你承受虧損的代價都不同,先搞清楚能不能接受這樣的風險,如果不能,不如別碰。
2.認知定投不是萬能的,不是一定能賺錢的。
如何讓定投更有效?
答案當然是說“低點多定投,高點少買/不買/賣出。”
這話聽起來簡單,實際很難。
那能有什么參考指標?
沒有一個單一指標能教你精準低買高賣,大家都是模糊結合而來,比如博格的市場溫度計:
回測了從2019.7.31-2023.7.31的
滬深300走勢VS市場溫度
可以看到,藍色線代表滬深300的走勢,橘色的柱狀圖代表市場溫度的點位。
2019.7月-10月,2020年3-5月,2022年4月、2022年12月,如果對A股還有印象的朋友,都應該記得這些時點都是近幾年a股的階段性底部了。
@喜胖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