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通訊員 王帥 付晗
走進泰前街道白馬石村,村子依山傍水,漫山遍野的石榴樹在陽光下結出了紅色碩果。在這座小村落里,藏匿著一家由鄉村振興合伙人90后姑娘史延亭創辦的泰式咖啡小院。
“回國后,我將自己的想法一點點付諸于實踐,很辛苦但也很值得,希望我可以影響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自己家鄉的建設中。”咖啡小院負責人史延亭介紹,她去年從泰國清邁回到了泰安白馬石村,成為鄉村振興合伙人,并將自己家的老宅改造成了咖啡小院,用行動點亮泰山鄉村振興之美。
“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寬廣,環境優美,年輕人平時工作壓力大,來這里可以感受到久違的愜意。”史延亭看到了鄉村振興戰略給故鄉帶來的變化,充分發揮留學海外學習的運營策劃相關專業知識,將自己在泰國清邁咖啡廳運營經驗,運用到自己家老宅的建設中,親手設計、改造,將自家老宅變成了世外桃源般的咖啡民宿小院。
當咖啡遇上民宿,碰出鄉村振興的新風范。“我們村經過多方考察,先行投入600余萬元,統一策劃、統一運營、統一推介,努力打造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空間,也希望更多群眾參與到鄉村振興中。”白馬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興新介紹著本村文旅產業規劃。近年來,村“兩委”立足美麗鄉村建設,依托自然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高標準優化布局,打造集“民宿住宿、露營體驗、鄉村采摘、紅色教育”一體休閑游玩新業態,不斷盤活鄉村發展“金山銀山”。
老舊房屋搖身變成咖啡小院,為鄉村振興添彩,這與泰前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和黨員干部的辛苦付出息息相關。據了解,泰前街道堅持用“紅色”黨建引領“綠色”文旅,讓“沉睡”土地煥發新活力。積極發揮村黨支部戰斗堡壘與先鋒模范作用,堅持一村一策上項目,村村不同抓產業,建立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機制。盤活農村資源,利用舊村改造騰出的古村古落,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新產業業態,走出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不斷擦亮“福憩泰山”省級旅游民宿集聚區的招牌。
目前,民宿集聚區整合民宿21家,從業人員近200人,年營業收入額超3000萬元,10余名民宿品牌運營能手成為鄉村振興合伙人,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帶動民宿集聚區的發展,為推動鄉村文旅,帶動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泰前街道將加大鄉村青年人才回引力度,持續深化“識、引、育、留”青年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架起青年人才返鄉建功的橋梁,緊緊依托泰山名山勝水,推動各類人才在故鄉熱土放手作為,與村集體在產業項目、基層治理等方面廣泛合作,以返鄉青年人才助力街道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