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馮叔,我最近在讀一本芒格的書。老爺子在書中除了講投資,也會講到如何做人,如何跟他人打交道,等等。我發現他講的一些觀點,和你的書里所講到的,很類似。比如,你們都強調,要和自己信任的人交往,要和自己尊敬的人做朋友,要做一個好人,等等。我就有一些疑惑,做好人真的這么重要嗎?我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自己剛剛經歷了一些做好事卻沒有好報的事——我把錢借給好友救急,他緩過來之后,不僅拖拖拉拉不還錢,我跟他要,他還對我惡語相向。如果看社會新聞,也時常能看到一些“好人沒好報,壞人常得意”的事。所以,我真的挺疑惑的,做好人有用嗎?
馮叔:
(資料圖片)
其實,人這一生,與他人相處,會經歷一系列很好的事,比如,誠實守信、互相幫助、互相給與、互相成就,等等,也會經歷很多負面的事,比如嫉妒、仇恨、坑害……人在十幾二十歲進入社會之后,到五十歲之前,這兩個系列的事,都會經歷很多。
前些天我看到一個視頻新聞,國外的某個地方,在選舉前夕,一個競選者被人槍擊了。看那個視頻,我感覺像是他的保鏢干的。
這就讓我想到,在過去“野蠻生長”的年代,江湖上流傳這樣一句話,“領導是用來忽悠的,大哥是用來背叛的”。
為什么說“大哥是用來背叛的”?因為在那個時候,小弟背叛大哥,小弟能獲得利益。甚至更早的時候還有一個說法,叫“要想當大哥,殺了大哥便是大哥。”
過去的江湖中,在一些非官方的組織里面,往往是大哥控制最多的資源。下邊的人想要獲得更多的資源,只能把大哥殺了,把大哥手底下的人馬收了,把大哥的資源占了,然后自己當大哥。這就是所謂的“大哥是用來背叛的”。
而對大哥而言,最可靠的往往是最危險的。最后害死大哥的都是他曾經認為最可靠的那些人,最貼心的兄弟、女人、秘書、保鏢,等等。
這是人與人相處過程中,最負面的典型。
等到我們的經歷足夠豐富,上了年紀之后,比如到了五六十歲時,慢慢地就會把那些負面的事都篩掉,對于那些帶來負面的人,也就不聯系,劃清界限了。于是,剩下的就會是愉悅的、開心的事,以及自己信賴的能夠互相幫助的人,我們交往的范圍就會有所過濾。
一個人,二十歲進入社會,到五十歲,要過濾的人和事是很多的。而這些人、這些事,還有由這些人和事所帶來的情緒,可能也會讓你更深刻地認識這些正面的人、正面的事、正面的情緒。同時,這些人、事、情緒也會鍛煉你的意志、增加你的智慧,幫助你成長,讓你明辨是非,讓你能夠去處理那些復雜的事情。于是,不管是面對背叛者、利益侵害者,還是嫉妒你的人,或者是違法亂紀的人,你都可以應對。
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你,往往是你的對手、背叛你的人、傷害你的人在不斷地教育你。
被“教育”得多了,等你到五十歲、六十歲時,你就知道了,你只需要跟這些好人交往。
人生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并不是你永遠真誠就一定會有好結果,還要看你相處的對象是些什么樣的人。
有一個研究巴菲特的人,寫了一本書。我們公司的前同事楊天南讀了這本書。天南告訴我,這本書通篇在講一個問題:做好人有用嗎?他說,結論是,有用。
為什么有用呢?哪怕哪一天巴菲特不在了,他的這個公司也會一直好下去。為什么會好下去?因為經過巴菲特和芒格這么多年的篩選,那些他們認為不好的人都過濾掉了,剩下的是一群互相信賴的好人。這些好人在一起,會把這個公司持續下去,他們還會去投資那些他們認為產品、服務對別人有幫助,同時自己也能獲得利益的公司。
巴菲特的這個例子,就可以幫助我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會經常問“做好人有用嗎?”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我得到的結論是,有用。
如果你得到的結論也是有用,那咱倆就有機會成為朋友。如果另外一個人的結論是“不清楚”,那我們可能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可能就不是。還有一個人說“做好人沒用”,那我就不理他了。
其實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個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