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路 胡進 朱驊超 牟嘉 金鵬 通訊員 駱維婧 蔣君
“如何讓你遇見我,
【資料圖】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這是詩人席慕蓉在1980年創作的現代詩歌《一棵開花的樹》。而在衢州江山市城北中學教學樓的西邊,就有這么一棵楓楊樹,歷經風風雨雨半個世紀,依然枝繁葉茂,煥發著勃勃生機。在初夏時節,它那隨風搖曳的一片片新綠,仿佛是苦盡甘來后勝利的無聲宣言。那一片片新綠,洋溢著一種無法言說的熱情,而當你走近你就知道,是那種期盼與故人重逢的熱情。
天空和云朵知道,這種期盼歷經嚴寒酷暑、春夏秋冬,已經持續很久很久。這棵在角落里頑強生長的楓楊樹,引起城北中學美術老師姜干華的注意,他有感而發,在今年4月,用深情的文筆寫下了文章《半個世紀的守望,北中一棵老樹與36所的不解之緣》,一行行動人的文字讓這棵樹的故事緩緩從歷史塵封中走到人們眼前。這棵其貌不揚甚至有點“丑陋”的楓楊樹,像是一本深藏故事的書本,讓人想要仔細品味、探究。
江山市城北中學公眾號截圖
這些年,楓楊樹到底經歷了什么?原來,在2013年春季,學校創辦之初,為了美化校園環境,專門從老虎山腳下的36所原址移植過來了1棵楓楊樹和4棵法國梧桐。這棵楓楊樹由于被白蟻啃食、吞噬,原本壯實的樹干不斷腐朽,一度被大家認為“大限將至”,還有人擔心它要是突然倒下會影響學生的安全,不如砍掉以絕后患。可是,每到一個春天,這棵楓楊樹都會像剛從一場美夢中蘇醒,伸個懶腰后繼續精神抖擻、容光煥發,而那漫長嚴寒的冬季對于它來說,只不過是一場剛好可以養精蓄力的冬眠好時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楓楊樹也開始引起學校更多師生的關注和討論。初一學生鄭皓勻發現,它長得竟然有點像學校的校標,初一學生鄭語瑩真切地感慨,它像一個指北針一樣,為大家指明方向。城北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葉林芳說道,學校每周一國旗下學生的宣誓主題就是“我強、班強,我強、校強,我強、國強”, 36所“強軍夢、強國夢”的家國情懷也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從默默無聞到聞名校園,再到在微信朋友圈廣泛流傳,楓楊樹有點“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意思。面對更多人的到訪和參觀,它依然不卑不亢,自成一道靚麗風景。清風吹過,樹上沉甸甸的果實悄悄嶄露頭角,像一串串晶瑩翠綠的項鏈,又像是一群群飛舞的夏日蒼蠅,還像是一只只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珍貴元寶。
本文視頻截圖
活了半個世紀的楓楊樹,見證了城北中學的發展以及學生們的成長,也親身見證了36所的發展變遷。1978年6月12日,36所在浙閩贛交界的江山老虎山應運而生,1989年整體搬遷至嘉興,全名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36所雖然在江山僅有11年的時間,但作為軍工企業成為了江山人口口相傳的傳奇和驕傲。在彼時還很偏僻荒涼的老虎山山腳下,36所的創業先驅們扛起研制我國通信信息控制系統裝備的大旗,攻堅克難、孜孜以求,切實履行強軍興軍的使命責任,用自己的行動為國家安全貢獻力量。在江山百姓眼中,36所的職工們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從事著高端科研工作,接人待物禮貌周到,言談舉止彬彬有禮。這份“神秘”且體面的工作,讓當時的無數家庭向往不已,要是家里有個親戚在36所任職,那別提有多驕傲了!要知道,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36所已經有了游泳池、醫務室、子弟學校等一套完善的生活配套設施。有當地居民感慨,當年大家做飯還在燒柴火的時候,36所的職工就已經在用煤氣做飯了,他們可以說是精神富有、物質富足,真的非常羨慕。
這段精彩的歲月也被退休職工陳根龍所懷念。陳根龍老人是36所原黨委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今年已經70歲高齡,他在2020年就和同事們一起來江山重溫“故土”,今年,正逢36所建所45周年之際,他又和所里的年輕人一起,來到36所舊址走走看看。在城北中學校園里,這位老人和楓楊樹重逢,楓楊樹的滿腔期盼和熱情也得到了熱烈回應。陳根龍由衷地說,“作為老職工我很愿意多來幾次江山,因為我們的根在這里,情懷在這里,這里是我們曾經艱苦創業的地方。”
本文視頻截圖
在老虎山下的36所舊址,陳根龍一路上滔滔不絕,激動不已。他不停地給年輕人講述那段美好的奮斗時光。歲月是殘忍的,彈指一揮間,幾十年轉瞬即逝,但回憶又是幸福的,很多工作生活點滴依舊在歷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他一會兒指著路邊的老舊青磚房子說道,這是36所之前的辦公室,一會兒又指了指腳下說道,這是廠房之前的路。陳根龍頭發早已花白,步履也有些蹣跚,但他提起往事如數家珍,眼睛里閃爍著萬丈光芒。在他的描述下,大家仿佛看到了在那個樸實的年代中,那些忙碌且青蔥的身影,仿佛聽到了從老廠房中傳來的機器轟鳴聲。江山市濱江高級中學的前身是36所的子弟學校,陳根龍來到校園里,非常驕傲地說,他之前在這里當過英語老師,腳下這片土地就是和學生們一起挖平的。朗朗的讀書聲傳來,像是從多年前穿越而來,帶著36所子弟的年輕笑臉。
本文視頻截圖
非常機緣巧合的是,就在學校對面的申達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銷售總公司,陳根龍遇到了三十多年前教過的學生盧向陽,學生如今已是公司負責人。盡管多年未見,但他的學生一眼就認出了他的背影,大聲喚了一聲“陳老師”。陳根龍尋聲回過頭來,輕輕地答了聲“哎”。可謂是,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兩人相談甚歡,激動之情難以言表。面對此情此景,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仿佛是電影中的情節再現。申達電氣公司的一幢樓前身是36所的醫務室,陳根龍的妻子當年就是在這里產檢,生下女兒后又在這里住院了一段時間。世事變遷,36所的很多廠房都已經消失不見,但對于陳根龍來說,一切仍歷歷在目,一切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本文視頻截圖
追溯過往,是為了看到更好的未來。而今,位于南湖畔、紅船旁的36所,從紅船精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一代代36所人干一行、愛一行,扛鼎強軍首責,全力支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36所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的骨干成員單位,始終秉持家國情懷,心懷“國之大者”,自覺把科學追求、價值實現匯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洪流,不負“大國重器”之名。櫛風沐雨,弦歌不輟。而今,即將迎來建所45周年的36所,猶如那棵楓楊樹一樣,不屈不撓、巍然挺立。36所的每個成員,始終保持著對科研的熱忱,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為36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守望初心勇擔當,篤定前行綻芳華。在建所45周年之際,36所莊嚴寫下承諾:我們將秉承“忠于使命、勇于創新、善于協同、成于務實”的企業精神,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以實際行動助力集團公司實現世界一流企業戰略目標!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