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推進社區治理過程中,如果廣泛發動居民力量,做到群策群力,就能讓好事做好、實事做實。“樓管會”“睦鄰坊”等居民自治組織應運而生,在環境整治、矛盾調解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青浦區盈浦街道西部花苑社區是有著26年歷史的老小區,居住著6400多人,但社區干部只有寥寥數人。青浦西部花苑居民區黨總支構建了由“黨總支—片區干部—樓組長或單元長—志愿者”組成的四級治理網絡,385名在職黨員、162名社區黨員分布于186個樓棟內,將社區自治的觸角延伸至樓道。有困難一起幫,眾人事眾人議,“家門口”就能解決煩心事,一批自發組建的社區自治特色團隊立了大功,比如專注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王老師法律工作室”、參與社區公共綠地養護的“播綠者小隊”、解決社區居民假期帶娃煩惱的“愛心學校”等。
對于超大型城市而言,政府部門大事小情一包到底,既不現實也不科學。對車位怎么劃合理、設施怎么修為宜等煩瑣事項,沒有誰比生活在小區里的居民更有發言權。社區治理不是居委會一家的事,而是全體居民共同的事。大家一起參與,社區熱鬧了,人和人的聯系互動更多、更緊密了,很多煩心事、復雜事便能迎刃而解。
“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大家的事情大家辦”,通過民主協商方式共同解決社區內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方面的問題,是社區居民自治的主要內容。不過,參與公共事務需要付出,對個人能力素質和時間精力也有要求,相關團隊的組建需要一定的推動和引領。通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將黨的組織體系與基層治理體系有機融合,黨組織作為主心骨,引領各種力量跟著干,能夠起到培養自治能力、篩選自治骨干的效果。
片長、組長、居民代表攜手共治,架起溝通橋梁,讓居民從不認識到認識、從不聯系到常聯系、從普通的小家庭到和諧的大家庭,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多方參與、以情聚人,能夠切實解決小區居民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帶動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管理,著力提升治理水平,共享人情味生活,美好向鄰而生。讓“小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從口號變成行動,讓更多居民以理性和公心參與小區事務,讓真正有協調服務能力的人脫穎而出,小區這一城市細胞也將被充分激活。
社區居民自治是發展所需、民心所向,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健全長效機制,擴大社區基層治理成效,借助居民自治管理把民心聚起來、把民意攏起來,能夠不斷增進社區居民安全感、舒適感和幸福感,齊心協力打造文明美好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