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哪里可以就近避開炎炎暑氣?去“城市森林”——公園吧!你可以在樹蔭下看蔚藍的天空, 看著樹上的鳥兒順毛和打哈欠,看著蜜蜂和蝴蝶在繁花上走走停停……不僅驅除熱氣,還能治愈生活中的煩惱。
【資料圖】
泉州的多個公園,不僅顏值高,而且有內涵,沉淀著泉州千百年來豐富的歷史文化。多年來,我市具有歷史價值的公園保護建設成效顯著,已成為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泉州市具有歷史價值的公園保護名錄》名單(第一批)發布,6個公園被列入保護名錄。
這6個公園都是哪些?有什么看點?我們一起去看看。
小山叢竹公園
小山叢竹公園 朱熹曾在此講學
模范巷內的小山叢竹,續寫著泉州千年文脈。小山叢竹是古代泉州的八景之一,小山叢竹書院是泉州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朱熹曾在此講學,這里也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駐錫泉州的最后居所。
復建的小山叢竹公園于2020年11月移交給泉州文旅集團管理,經過近半年多的整理和完善,于2021年5月對外開放。
園區晚晴室布設了弘一法師的生平故事,介紹了他的藝術造詣,再現弘一法師曾經駐錫的寢室,通過圖、文、實景三種方式,講述了弘一法師高潔而樸素的一生。
不二祠作為開閩第一進士歐陽詹的祖祠,介紹了歐陽詹的詩詞作品和對泉州尚學之風的重要影響。展廳內還布置了詩歌打印機,參觀者可通過掃公眾號二維碼的方式打印泉州相關詩歌。
誠正堂作為小山叢竹古書院,陳列林曉鳴捐贈的3400冊與泉州相關的文化書籍,也開放成為古城居民的閱讀空間,于每日10點至18點對外開放。
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教授受邀出任小山叢竹山長,長期在小山叢竹開展學術文化活動。
東湖公園
東湖公園 多位名人在此游湖
東湖公園占地面積20.53公頃,既是古泉州十大勝景之一“星湖荷香”遺址,又是泉州新十八景之一。東湖在古代曾屬晉江古河曲之一部,唐貞元元年(785年),刺史席相令浚湖,于湖中島上建亭。時湖面40頃,湖水澄碧,青山環繞,是當時泉州主要游覽園林,留下許多名人游湖的傳說。
唐代湖面曾達4000多畝,有二公亭、東湖亭,宋代又添波恩亭,明代又建攬古亭。因唐代宰相姜公輔、歐陽詹等名士曾在此活動而聞名于世。宋名七星湖,明稱“萬婆湖”,在行春門外鶯歌里。
1998年,東湖公園因體現了江南園林精巧素雅、玲瓏多姿的風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入選“中國百家名園”。2008年東湖公園被評為“國家重點公園”。
夏日的東湖公園,荷葉鋪滿湖面。連片成田,清新脫俗,給炎炎夏日帶來些許清涼之感。荷花娉娉婷婷地從水中浮起,生動細膩,空靈神韻。或紅色或白色的荷花點綴其中,在蓬勃翠綠的荷葉陪襯下顯得嬌艷欲滴。
釋雅山公園 施瑯親手種植一批古樹名木
位于市區的釋雅山公園,風光旖旎,環境宜人。據傳,施瑯曾在泉州府城內精心營造了四季私家園林,泉州人俗稱為“四季園”,釋雅山公園原址是私家園林中的秋、冬園(合稱東園)。盡管園內的故居已破敗,但卻仍是一處清幽之地。
公園東入口溫陵路南北兩側,各有60—80米長,4.95米高的擋土墻,是歷史上的一處高崗地貌,20世紀70年代建設東大路(現溫陵路)降坡后出現的擋土墻。
高崗上有施瑯親手種植的白蘭花和古棺樹等彌足珍貴的古樹名木,以及后期續種的刺桐、桑葚及龍眼樹等。擋土墻采用幻覺式的漏窗景墻,結合爬山虎與三角梅混種的垂直綠化,打破大面積的高墻界面。
踏入公園大門,迎接你的便是明麗鮮艷的顏色渲染出的熱情。園內競相綻放的花朵,從它們身旁經過,每走一步都能聞到迷人的花香。一路沿園內的林蔭小道散步,在亭臺樓宇之間休憩,任思緒飄搖在微風中,怎么能不愜意。
芳草園
芳草園內的崇正書院
芳草園 施瑯四季園中的春園
位于新門街的芳草園,以四季游賞詩文“春游芳草地”立意而構思造園。芳草園是清康熙年間施瑯將軍所建的四大名園中“春園”的舊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不可多得的古園林勝景。
園里保留了原有苗圃的大量喬木,成型的龍眼林、棕櫚園、木棉等形成“城市山林”的獨物景觀,園里還設有春草芳菲區與荷花藕香區,悠游園中,愈發靜謐與幽綠。園內建有崇正書院、“三洲芳草”牌坊、涵碧亭等景點。
原在涂門街清凈寺西側明代戶部尚書黃景昉家族的舊居,整體遷移至此后復建命名為“崇正書院”。等到了夏日傍晚,芳草園里開啟了慢時光模式,阿婆們坐在長條靠背椅上拉家常,精力充沛的孩童盡情在草地奔跑,情侶在石板小道上手牽手散步,園子似乎也通人情一般,細膩地滿足人們的各種情愫。
中山公園 曾見證泉州眾多歷史事件
中山公園原為清代督署,南臨威遠樓,北接泉山門。這座綜合性的公園是不少泉州人心里抹不去的情懷。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曾是泉州主要的體育比賽場地,也是最受歡迎的公眾活動中心。看球賽、溜旱冰、談戀愛,幾代人在這里留下了溫馨浪漫的回憶,如今,公園還在,故事也在繼續。
中山公園是1929年為紀念辛亥革命而建,后被改建成開放性公園。20世紀50年代,園內廣場被辟為足球場,1986年改建為人民體育場,中山公園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政府、團體組織和市民最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見證了泉州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社會活動。
園內如今有一座孫中山紀念銅像,采用鑄造銅質空芯體銅雕像為技術,高約2.56米,重約1000公斤,成為中山公園里的標志性文化景點。
傍晚時候的中山公園稍有涼意,舒適的綠色與“漫畫云”十分相配,這時候最適合大口呼吸放肆奔跑,把汗水留在這個暑氣仍在的時節。
鄭成功公園
鄭成功公園 亞洲最大的鍛銅騎馬雕像
在泉州,能登高俯瞰美景的不少,大坪山便是絕佳的視角之一,山上的鄭成功公園更值得一去。入口處的牌坊由本地花崗巖建造,石牌坊正面上刻“民族英雄”,兩側為郭沫若先生的對聯“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背面鐫刻鄭成功手書“丹心”二字,
來到這,打卡鄭成功雕像必不可少。整個公園以“鄭成功主雕”為中心,造型為鄭成功舉手眺望臺灣海峽,塑像總高度38米,外表為鍛銅拼接,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騎馬雕像,為泉州中心市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遠遠望去,騎在高頭大馬上的鄭成功,在陽光的照耀下躊躇滿志氣宇軒昂,民間賦予它“馬上成功”的美好寓意。
鄭成功公園利用大坪山原有的植被資源,由木棧道將各景點與核心區很好地連接起來,充分保持原有森林生態環境、林相結構、水源和山石環境,適當點綴花灌木、地被及草花,融合文化內涵在山水之中,豐富了林相和景觀層次,已成為泉州市區一處重要的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