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蘆蒿收入保險,我們種植蘆蒿更有底氣了。”8月22日上午,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龍苴鎮石門村蘆蒿種植戶(以下簡稱“蒿農”)陳繼生開心地說。今年7月份以來,破紀錄的特大暴雨讓當地蒿農很著急,雖說現在還不是蘆蒿收獲的季節,但勢必會影響收成。“如果放在往年,我們就只能自認倒霉了,但今年心里踏實了。因為早些時候,我們都投保了一份‘蘆蒿收入保險’。”
(資料圖片)
灌云縣是全國最大的冬季蘆蒿生產基地,蘆蒿產業已成為全縣蔬菜的重點產業,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支柱性產業。為了增強蘆蒿種植業風險抵御能力,持續壯大蘆蒿產業規模,省委駐灌幫促工作隊立足當地實際,充分發揮后方單位太平洋財險公司的行業優勢,推出“蘆蒿收入保險”這一新型險種,為當地蒿農收入穩定和持續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新險種前期調研座談(通訊員供圖)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灌云支公司(以下簡稱“灌云支公司”)總經理曹天錫介紹,該公司具體負責省委駐灌幫促工作隊助農項目“蘆蒿收入保險”的調研、試點和推廣實施工作。“該險種是我司針對灌云地方特色農業產業——蘆蒿種植業而開辦的創新險種。該險種的實施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及蒿農的高度認可,我們一定將這項富民項目落到實處。”
據悉,灌云支公司2019年成功中標灌云縣政策性農險政府采購項目、正式開辦政策性農險以來,非常重視農險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工作,圍繞灌云縣廣大農戶農險險種增品擴面和農險服務體驗提升的需求,開展了廣泛調研,并有針對性試點了部分農險產品創新,“蘆蒿收入保險”就是其中一項。
示范區大棚冬季蘆蒿(通訊員供圖)
蘆蒿歷史上在我國江淮、黃淮流域廣泛種植,目前江蘇省比較著名的產地有南京八卦洲、連云港市灌云縣兩地。其中僅灌云縣蘆蒿種植面積就達3.5萬畝,畝平均效益9000元左右。其中日光溫室、大中小拱棚等設施面積約占60%,主要種植品種為昆明蒿、白蒿、青蒿等。
在灌云縣西部崗嶺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這里的現代蘆蒿產業基地已育成“灌蒿1號”“灌蒿2號”等優良品種,形成了配套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注冊了“一條嶺”“萬惠”“疏石”等品牌商標,培育了各類新型經營主體34個,其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16家,家庭農場18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采取“家庭農場+農業工人”“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方式,有效拉動了蘆蒿產業的發展。
隨著蘆蒿種植產業不斷發展,伴隨而來的市場風險、自然災害、意外事故與病蟲草鼠害風險也日益提高,近三年來,新冠病毒疫情封控等多種原因也給蘆蒿生產經營帶來了一定影響,蘆蒿市場價格波動較大,蒿農承擔著很大的市場風險,影響了種植積極性,這些都逐漸成為蘆蒿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基于此,我司去年在灌云縣龍苴鎮石門村進行了‘蘆蒿收入保險’試點工作,承保了石門村大棚蘆蒿一單,投保面積為242畝,保險金額266萬元,保費11.2萬元,后續理賠賠款81.48萬元,盡管當地遭遇了龍卷風,投保的蒿農損失卻被降到了最小。”曹天錫表示,“當地蒿農感覺,‘手握保險單,心里就不慌’。”
蒿農在扦插蒿苗(通訊員供圖)
當地投保的一位董姓農民介紹,“每畝地保費352.8元,我們只需繳納40%,省委駐灌幫促工作隊承擔了60%的費用,保險約定價按照市場40天內的平均價格,也很合理,極大地降低了我們農戶和生產經營者的風險。”
截至目前,本次保險項目的意向投保種植戶已達106戶,投保面積約2361畝,共為廣大蘆蒿種植戶提供1586萬保額風險保障。作為派駐灌云的“五方掛鉤”后方單位,近年來,太平洋保險公司籌集產業發展資金1946萬余元,用于當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 夏興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