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外傷伴有其他部位外傷,表現在骨折、肝脾破裂等內臟損傷等多方面。顱腦外傷之后一般會昏迷一段時間,甚至還會出現喪失意識和神志不清的現象。發現患有顱腦外傷就要第一時間進行現場救治,但是,關于顱腦外傷的知識,你了解多少呢?
什么是顱腦外傷
1.原因
【資料圖】
顱腦外傷主要是因為頭顱受到外力直接或是間接作用造成傷害,如交通事故、自然災害、鈍器傷等情況。人類腦組織實際上呈白色膠凍狀,十分脆弱,在受到損傷之后難以再生和修復。對于腦損傷的患者而言,一定要保證第一時間治療,并要保證具體采用的治療方式與實際情況相符,否則易出現癱瘓和截癱等,甚至威脅生命。
2.類型
主要包括頭皮損傷、顱骨損傷及腦損傷。這種類型的顱腦損傷中,腦損傷的程度、治療效果更加關鍵,具體表現為對預后起決定性作用。腦部是人體的神經中樞,并且在人的意識形成和活動指導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救治顱腦損傷患者應遵循的原則
搶救顱腦外傷患者過程中,一定要先搶救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因為這種類型的患者情況十分嚴重,需要第一時間將其送到有相應治療條件的醫院。時間對于搶救顱腦外傷患者而言至關重要,具體轉送過程中需要讓患者處于平臥狀態,并要對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及時清理,保證患者的呼吸道暢通,為后續提高治療效果創造條件。除此之外,現場救治期間如果發現患者存在嘔吐情況,要將患者的頭部轉向另一側,能夠防止患者氣道被嘔吐物堵塞。
對顱腦外傷患者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存在損傷情況進行檢查,如果發現存在損傷,要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方法,防止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頭皮血管較多,如果發生顱腦外傷,頭部出血量較大。針對此種情況,一定要根據所在區域就地取材,第一時間對傷口進行包扎,防止繼續出血。通過做好這方面的救治工作,能夠防止患者失血過多,從而避免患者處于出血性休克狀態。
救治顱腦外傷患者過程中,患者出現單純性頭皮血腫,一定不能對具體受傷部位進行揉壓,并且不能使用活血性藥物。正確的處理方式為對血腫部位進行冷敷,24小時之后再為患者熱敷,或是給患者使用符合具體病情的活血性藥物。對于面積比較小的頭皮血腫而言,通常1-2周可自行吸收;頭皮血腫面積比較大或血腫嚴重,一般需要4-6周的吸收時間。為了防止出現感染,不能穿刺抽血腫。
顱腦外傷患者被送到醫院之后,在對其進行必要的處置之后,先做頭顱CT掃描,這樣能夠為后續更加明確的診斷提供依據。如果患者出現腦疝情況,要第一時間將患者護送到醫院神經外科,為其提供后續的治療。
全面掌握上述救治內容基礎上,還要格外注意多個方面的情況。對于顱腦損傷的患者而言,在沒有剃光頭發之前存在不能看清痕跡的情形,甚至還有一部分患者的全身處于“完好無損”狀態,受這些因素影響,易發生誤診。以一位老年男性為例進行分析,其獨自一人昏倒在家中,不存在受傷痕跡,家人發現之后,將這位老人送到醫院進行治療。初期階段醫生認為這位患者是腦血管意外,將其收入內科進行治療。間隔一天之后患者的病癥沒有減輕,反而變得更加嚴重,后續為患者做頭部CT確診有“硬膜外血腫”。患者出血量大于100毫升,之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手術治療。這位老年男性患者剃光頭發之后才發現其枕骨部位存在瘀血,從而確定是獨自一人在家摔倒導致的。但是,對于這位患者而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手術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并且留下后遺癥。這個病例能夠說明顱腦外傷患者救治期間的全身檢查十分關鍵,之后結合具體情況提供相應的救治,避免出現誤診誤治。
進行顱腦損傷知識普及
1.心理指導
以幫助顱腦損傷患者消除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為主。意外受傷、疼痛刺激或是想到受傷之后存在傷殘的可能性,甚至情況比較嚴重時會面臨死亡威脅,不可避免地會讓患者出現諸多負面情緒。在實際落實顱腦損傷知識宣傳教育工作時,要積極鼓勵并安慰患者,并要保證患者睡眠充足,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2.術前指導
從飲食方面出發,患者可以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這樣有利于獲得充足的營養物質供給,便于加快損傷恢復速度。對于處于持續昏迷狀態的患者,24小時之后應鼻飼流質,通過此種方式為患者供給營養。如果消化道出現出血,要在止血之后再進食,且不能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否則會使消化道出血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患者應臥位休息,將床頭抬高15°-30°,這樣能夠讓顱內靜脈血液回流。此外,檢查指導方面的知識宣教工作不能忽視,對于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類型的患者而言,需要保證反復腰穿,這樣能夠將血性腦脊液排除。
由此可見,顱腦外傷知識涉及內容較多。顱腦外傷緊急救治工作非常關鍵,如果沒能及時搶救,極易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腦震蕩、顱內出血、顱骨骨折等,甚至因病情復雜和變化快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良后果。
文/張劍峰(北京市順義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