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8點多,北京南站候車大廳迎來一位特殊旅客——今年36歲的天津居民桂斌,手持15年前買的第一張京津城際車票,在北京南站拍照留念。今天,是京津城際開通運營15周年。15年來,這條京津“大動脈”累計發送旅客3.4億人次。這個暑運,京津城際高峰日最高客流達到15萬人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車間隔從15分鐘縮短至3分鐘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正式開通運營,北京南站同步啟用。“頭一天在售票窗口排隊買票,首趟車車票迅速賣光了。”當年21歲的桂斌,作為001號乘客,見證了我國首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開通運營。
“在我小時候,從北京到天津,火車起碼要一兩個小時。當年覺得時速200公里就很快了。時速350公里!想都不敢想。”桂斌回憶道,京津城際極大拉近了天津、北京兩地時空距離,雖然工作、生活在天津,但他和朋友們經常在周末坐高鐵來北京聚餐、游玩。“當年到剛啟用的北京南站,我還心想,建這么大車站,用不上怎么辦?如今,不管什么時候,南站都人來人往。”
桂斌還感嘆,當年只有窗口排隊一種購票方式,如今互聯網購票、中鐵銀通卡、計次票等多樣化購票方式,省時方便。
15年來,京津城際每日開行列車數量從最初的47對增至現在的128對,增長了約2.5倍;從最短發車間隔15分鐘到最短發車間隔3分鐘,從每日運送4.8萬人次到每日運送7.3萬人次。
“加長版”復興號一趟拉走一千人
今天上午,記者乘坐地鐵到達北京南站時看到,地鐵出站層的京津城際快速進站廳常態化開啟,幾乎三五分鐘,著急旅客就可以快速安檢來到站臺乘車。
2023年6月15日,京津城際首次上線復興號重聯車組,列車“擴容”增加至128對。調整后的京津城際常態化開行重聯列車、長編組列車,其中高峰日可增加席位2.76萬張,較調整前運輸能力提升18%。其中,北京南站京津城際始發總運能達到8.5萬人,相比于之前運能增加1.4萬人,增幅達到20.5%。
“目前北京南站京津城際、京滬高鐵客流占比分別為30%、70%。隨著京津城際列車‘擴容’,周一、周五等高峰日,重聯車一趟就能拉走一千人,明顯感覺候車區聚集旅客減少了。”南站副站長王玉寶說,雖然近幾天連續降雨,但京津城際列車運營正常,還沒有出現晚點情況。
“15年前,京津城際剛開通時,高鐵出站后兩邊都是平房。如今,綠草茵茵、高樓林立,天津、北京兩地不僅聯系更緊密,城市環境也上了新臺階。”站臺上,天津機務段動車組司機張巖感慨萬千,作為京津城際第一批司機,他駕駛的列車從“和諧號”換為“復興號”,“作業流程變化、智能化提高、性能提升更加安全。”如今,重聯列車——加長版“復興號”上線,對他提出更高要求,“加速快、停車穩、對標準,重聯列車上線前,我們進行了專門培訓。”張巖說。
京津將形成4條高鐵通道
京津城際跨出“軌道上的京津冀”第一步。此后,石太客專、京滬高鐵、京廣高鐵、津秦高鐵、津保鐵路、津濱城際、石濟客專、京雄城際、京張高鐵、崇禮鐵路、京哈高鐵、京唐城際、京濱城際(寶坻至北辰段)等多條線路相繼開通運營。
15年間,京津冀區域內高鐵總里程由118公里增長至2486公里,實現了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京津冀都市圈1小時通勤,主要城市間2小時通達交通圈基本形成。
今年年底,隨著津興鐵路開通運營,京津之間將形成4條高鐵通道,其中,從北京南站出發,京津城際可開往天津站、武清站、濱海站、塘沽站,京滬線可途經天津南站;從北京站出發,京濱城際直達天津寶坻、北辰;即將開通的津興鐵路,從大興機場站出發,可直達天津西站。服務區域越來越多,出行可選的車次越來越豐富。
2022年,雄商高鐵、雄忻高鐵、津濰高鐵、太錫鐵路開工建設,目前石雄城際正在開展前期研究。未來“軌道上的京津冀”將越織越密,更好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