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治 通訊員 王心一
“《非遺里的中國》走進湖南,踏上這片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湘楚大地,開啟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非遺之旅,讓觀眾切身感受湖南歷史文化的千年變遷,看到湖南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的傳承、創新和發展。”近日,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湘繡所”)的繡娘們看了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后,紛紛表示備受鼓舞。
湘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湖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而作為湖湘非遺名片之一的湘繡,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三絲五色奪天巧”,正是這種凝結了文化和匠心的美,經歷上千年傳承和演變,仍保留著原生態的內涵和民族特色。和數千萬勤勞熱情的湖南人民一道,湘繡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勠力奮發,在湘繡版權無形資產價值體現等方面積極探索,努力使生產生活中的工藝智慧和生活習俗煥發新風采。
湘繡所是中國湘繡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專業機構,公司先后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通過不斷培育,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培養有10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9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4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位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以及大批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非遺項目在市場化過程中都面臨著自身行業的新挑戰。傳承人的培養的“高投入”與市場化運營的“低收益”成為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主要困境。為了促進湘繡非遺走進當代生活,湘繡所這些年來一直積極探索,以適應新的時代,跟現代人的生活、審美、情趣相互契合,研制了一系列湘繡文化創意衍生品,開發了指紋筆記本、音響、充電寶、圍巾、冰箱貼、耳環、項鏈、湘繡平板電腦包、車載香薰等近50類,并且與多家公司開展跨界和聯名合作,涉及手游、糧食、玩偶、輕科技、茶葉、食品、鐘表等多個領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良好。同時,不斷優化設計類型、升級裝裱形式、豐富推廣的形式,讓湘繡藝術生活化,人民群眾日常生活藝術化。
為更好實現湘繡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湘繡所利用版權轉化,發現了新機遇、新路徑。通過文創品開發、品牌跨界合作、版權轉讓使用等方式,釋放版權價值,激發版權資源活力,不僅使湘繡版權無形資產價值得以更好地體現,也促進了湘繡非遺創新的不斷發展,加快推動湘繡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版權作品《珠翠華光》授權夢潔家紡開發的高定婚慶床品《翠相思》,賦能現代家紡演繹傳統中式婚禮,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版權作品《靜秋》搭載神舟十一號飛船并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湘繡所將其元素提煉開發《環佩玎珰》隨行組合包、冰箱貼、香水卡等文創周邊產品,并再次登記,實現了產品高中低端消費市場全覆蓋,成為運用版權作品轉化再申請版權的創新案例。
目前,湘繡所已有1283件原創美術作品完成版權登記,專利7件,商標注冊64件,版權作品轉化直接經濟效益約3500萬元,80余件版權作品獲獎,《天下洞庭》陳列于人民大會堂并獲2022年長沙市優秀版權作品,《曙霞攢旭日》《晴妍》《雅竹》三件原創作品陳列于中南海貴賓接待廳,《滿堂紅》入選外交部藍廳湖南全球推介會,多幅版權作品與知名品牌實現合作轉化,創新了湘繡非遺傳承保護新模式。公司于2021年被評為長沙市版權示范企業,成為湖南省版權協會第四屆理事單位、長沙市版權協會第三屆理事單位。2023年6月被授予“全國版權示范單位”稱號。
湘繡所已積累了良好的湘繡非遺版權數據和無形資產,創新了湘繡非遺傳承保護的新模式。未來,湘繡所將加強技藝人才培養,建立版權作品數據庫,通過AI智能、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加大版權保護和轉化力度,不斷助推湘繡非遺綻放新彩,構建湘繡非遺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