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江蘇省淮安市財政局獲悉,經過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該市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全面實施,在江蘇省率先實現財政、人民銀行、代理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無縫連接,全市建立起了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的國庫集中支付模式,確立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該市財政財務管理中的基礎性核心地位,提升了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助推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以優化財政服務職能為抓手
不斷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
【資料圖】
據介紹,淮安市自2003年1月正式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以來,國庫集中支付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支付總量逐年攀升:納入集中支付改革的單位從2003年的10戶增長到現在的412戶;支付資金規模從2003年的4.1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33.23億元,增長了32.5倍;資金撥付業務量由2003年的9664筆增加至2022年的22.95萬筆;直接支付比例由2003年的79.29%上升到2022年的99.57%。同時,支付中心自身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先后獲得淮安市“服務行業先進單位”、市級和省級“青年文明號”以及“省文明窗口”、全國“巾幗文明崗”、全國“實施用戶滿意工程先進單位”等榮譽。
經過20年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淮安市的預算國庫管理模式日趨規范,財政支付業務流程可溯可控,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大大提升。
一是強化了財政預算管理。實施集中支付改革后,財政資金通過信息管理系統支付,按預算指標和用款計劃自動控制,規范了預算執行程序,做到了“無預算不開支、有預算不超支”。
二是提高了資金運轉效率。實施集中支付改革后,財政資金“直達”供應商或用款單位,同時,取消了預算單位賬戶資金沉淀,全部積聚、留存為財政國庫資金。
三是形成了有效制約機制。實施集中支付改革后,財政資金處于財政部門的全程實時監控之中,有效解決了預算單位不按預算使用資金、虛報冒領和截留挪用財政資金等老問題。
四是促進了財務管理提升。實施集中支付改革后,各單位財務人員必須加強財務管理,提高單位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可控性和前瞻性,及時做好日常財務支出的計劃性管理。
圍繞預算管理和國庫管理改革要求
助推財政工作提質增效
2022年以來,淮安市財政局圍繞江蘇省預算管理一體化工作部署,創新工作思路與辦法,健全動態監控操作機制,嚴格落實各項節點任務,積極完善管理制度體系與實務操作流程,為集中支付工作全面改版上線、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是強化動態監控創新。緊密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加大對用款支出審核力度,對政府采購程序不規范、系統內轉移資金等23項行為設置動態預警,按照“預警-核實-處理”的監控流程,加強對預算單位支付申請的合規性審核。目前已累計開展動態監控近3萬次,涉及國庫集中支付資金超160億元。
二是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制定出臺《淮安市市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管理辦法》《淮安市市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動態監控管理暫行辦法》兩個綱領性文件,規范預算管理一體化平臺的實際運行業務流程與操作指南。
三是注重提升改革實效。建立市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統計分析制度,完成周報、月度、季度、年報統計分析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淮安市財政局有關人士表示,財政局以財政高質量發展目標為引領,持續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今后將重點謀劃推進以下四個方面工作:一是探索建立庫款聯動保障機制;二是深化推進動態監控體系建設;三是切實做好財政改革支付保障;四是努力開創新形勢下支付工作新局面。
通訊員:孟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