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沒有鳥,地上沒有草,不見土質好,光聽狂風叫。”以前,當地人這樣形容寧夏騰格里沙漠。
如今,當記者站在寧夏騰格里沙漠極目遠眺,一塊塊光伏板鱗次櫛比,猶如藍色的“光伏海”,蔚為壯觀。陽光下,深藍色的光芒與金色沙海交相輝映。
坐落在這里的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項目,是國家第一條以開發沙漠光伏大基地、輸送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輸電通道——“寧電入湘”工程的重點配套項目,也是我國較早備案、開工的“沙戈荒”基地項目,規劃新能源總裝機規模1300萬千瓦,承載著能源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重大使命。
【資料圖】
“綠色能源+生態治理”讓沙漠增綠
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項目由國家能源集團負責實施,其中一期100萬千瓦光伏項目由龍源電力寧夏公司負責開發、建設和運營。“項目投產后年平均發電量約為19.25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64.1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約1.129萬噸,減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約1.6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約155.3萬噸。”龍源寧夏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艾進才介紹。
在沙漠深處生產綠電,是實現新能源與生態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沙漠地區富集的太陽能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還可以通過“草光互補”放大防沙固沙、植被恢復等生態效益及環境價值。
“為了實現‘綠色能源+生態治理’核心目標,我們采用‘物理+生物’多管齊下的治沙方案,形成光、林、草相結合的林沙產業新模式,實現‘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力求達到綜合治理的生態效益。”龍源寧夏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郭鵬飛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
在光伏方陣外圍搭建1.2米—1.8米高的立式沙障,形成聚沙堤,減少風沙流。
在光伏板下扎半隱蔽式草方格,播撒了42噸沙蒿、沙米、沙打旺、木地膚、蒙古冰草等沙生植物草籽,還種植了沙柳、紅柳等灌木有效起到固沙作用。“對于沙漠光伏區而言,扎草方格能起到很好的治沙防沙作用。” 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項目經理李超翔說。
記者走進光伏區深處時,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這里的光伏組件高度要比尋常的高,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遵循邊施工建設、邊生態治理的原則,將光伏組件中心點提升至距地面3米,為將來在板間種植紅棗、枸杞、苜蓿等經濟作物留足空間。加高無疑會增加經濟成本,但為了生態效益,一切都是值得的。”李超翔向記者介紹。
沿著光伏區繼續前行,記者來到生態觀測點,站在其中一處地勢較高的沙丘上,一種強烈的反差感油然而生。一邊是一望無際的光伏“藍海”,點綴著些綠色,而另一邊是連綿起伏的原始沙漠。
生態觀測點。張冰攝
“未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綠洲和原始沙漠的對比會更加明顯。” 龍源寧夏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吉軍說,“生態觀測點采用華為800萬里光級紅外球形攝像機,可通過手機APP等方式實時觀測和提取影像圖片資料。未來還將完善系統建設,開展多點多范圍監測,達到實時監測項目溫度、濕度等數據變化,為項目生態修復探索提供數據和影像資料支撐。”
開展實驗種植讓沙漠里瓜果飄香
在新能源基地,工作人員還自建了實驗性蔬菜種植大棚和菌種養殖大棚,目前已經展現出勃勃生機的態勢。辣椒已經長出,西紅柿成串掛果,大棚一側實驗田內,顏色各異形狀各異的多肉植物和虎皮蘭也已成活。
走進菌種養殖大棚,一排排白嫩的平菇長勢喜人,層出不窮。目前,長出的蘑菇可供應基地項目部內部人員日常食用。沙漠地區夜間溫度低、缺水,并不適宜蘑菇生長,如何保證這些蘑菇能夠正常生長呢?
“我們在棚內加裝了電暖氣來保持溫度,大家看腳下踩的稻草,都會定期灑水來保持濕度。沙漠條件艱苦,沒有智能化的設備,就靠人工來調節濕度和溫度,基本10天左右蘑菇就能長好,一茬接一茬。像現在夏季溫度高,還會采取側簾通風的方式降低棚內溫度。”李超翔向記者介紹。
大棚里的西紅柿和西瓜。張冰攝
在蘑菇大棚里,一排排白嫩的蘑菇整齊排列。張冰攝
沙漠、戈壁、荒漠的主要特點就是光照強、降水少,植物通常在沙漠中很難成活。為了更好治沙用沙,基地的工作人員也在積極開展種植實驗,探索更多適合沙漠生長的植物。
“目前種植的幾類作物都是自己實驗出來的,也不太清楚哪類植物能存活。我們也在爭取農業專家的支持,一起開展實驗,爭取發掘出更多適合這片沙漠生長的植物,豐富這里的植物多樣性。”李超翔介紹。
如今,一幅嶄新的沙漠畫卷正徐徐展開。在一期項目2.8萬畝占地面積中,治沙范圍已超過2.6萬畝;播撒在草方格里的沙生植物種子也都已破土而出,向上生長。
“光伏+生態治理”的融合發展模式正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陽光、沙漠和植被在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共同體。
“新能源基地在未來還將成為集生態環保、科技創新、科普教育、旅游文化為一體的示范基地項目。”李超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