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01 | 深圳樓市持續調整
自去年年中以來,中國樓市已經進入了全面調整階段。
【資料圖】
但熱點城市的調整時間,分化比較大。比如北方中心城市如天津、青島、濟南、石家莊、鄭州等城市2017年就開始調整,至今有五六年的時間。
南方中心城市整體偏晚,大多都是從去年年中開始的,但也是特例,比如深圳。
深圳的房價從2021年就開始轉向,當年2月份深圳率先發布了二手房指導價,對樓市收緊了杠桿,同時疊加整個房地產市場行情轉向,深圳房價自此拉開了調整大幕,至今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
兩年多來,深圳的房價調整得如何?
7月6日,樂有家研究中心發布了《2023上半年深圳樓市報告》,揭露了這個答案。
02 | 深圳房價全線下跌
數據顯示:
第一,深圳上半年新房住宅網簽16209套,比2022上半年略好一些,但相較于之前低了很多。如果從網簽面積來看,比去年同期還要低。
成交量之所以比去年上半年略好一些,主要是因為防疫放開之后,中心城市在一季度集體上演了一波小陽春,但4月份開始,又整體轉冷了。
以此預估,下半年的成交量,可能會比去年下半年更加慘淡。
第二,2023上半年深圳二手房成交了16236套,是樂有家統計的2007年以來成交量第二低,只比去年上半年好。
邏輯和新房一樣。4月份開始,也冷了下來。
第三,房價回到了2018年的水平。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的二手房住宅成交均價6.5萬元/平方米,相較于年初下跌了3%,同比去年上半年下跌7%,與2021年上半年比跌幅達到16%。
6.5萬元這個價格水平,已經回到了2018年的價格。深圳的房價在2021年前后見頂。
第四,深圳房價,全線下跌。
樂有家梳理了深圳直接下轄的10個區,以及90個片區年中二手房掛牌價與年初掛牌價變化。
其中10個區房價全線下跌。跌幅最大的是羅湖下跌5.4%,福田下跌4.1%,南山下跌2%,龍華下跌4.6%,寶安下跌4.9%,龍崗下跌了5.4%,鹽田下跌了5.5%,光明下跌了12.5%,坪山下跌了7.7%。
光明區跌幅最大,其次是坪山。
90個片區中,只有7個片區沒有下跌,其余都在下跌,下跌片區占比92%。
其中半年價格跌幅超過10%的片區有南山區的后海(下跌16%),光明區的公明(下跌15.5%),龍華區的紅山(下跌13.6%),龍崗區的百鴿籠(下跌11%),龍崗區的大芬(下跌12.1%),坪山區的坪山街道(下跌10.2%)。
另外,鹽田區的梅沙片區,下跌9.9%,幾乎也是10%的跌幅。
深圳是全國樓市的風向標,具備樓市堅挺基礎的深圳已然如此,其他城市還能好到哪兒去。
正如本號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強調過的,這一輪樓市調整持續時間不會短。不是放松限購、降低首付比例、降息、降稅等措施能夠改變的。
因為這一次調整和過往調整,有四個不同點,特別是第一個。
03 | 調整周期不會短
第一,收入與就業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即便收入保持增長勢頭,大多數人的收入面對高房價也只能望房興嘆,遑論如今很多人的收入都在縮水,大不如從前。
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房。
高房價與低收入之下,很多人奮斗一輩子也看不到買房的希望。
以前不降,或是會給人一種激勵,現在高房價巋然不動,只能讓人陷入絕望。
你說你拿著一套總價500萬的房子,對著一個拿著5000元月收入的人說,你買不買,不買我可漲價了,有什么用?
這種環境之下,躺平的思潮已經在人群中開始發酵。反正奮斗也買不起,何必還茍延殘喘。
第二,心態變了。
今年的五一和端午旅游出行人數都創下了歷史新高,但旅游收入均相比于疫情之前的2019年還縮水了。
這說明什么,說明大家現在都愛旅游,即便是窮游。
口罩三年讓大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追逐當下的快樂享受,追求吃喝玩樂,追求求神拜佛,追求佛系人生,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所以,現在出現了“絕代佳人”,也即沒有房貸(不買房)、沒有車貸(不買車)、沒有后代(不結婚生子)。
這其實就是日本低欲望社會的初期階段。
第三,供大于求。
黃奇帆曾透露,中國房子嚴重過剩,沒有必要繼續修建,沒有需求了。20%的人口建造了全世界50%的房子。
今年3月份住建部公布了一組數據,全國共有6億棟建筑。
雖然這些建筑包括居住性質的住房和廠房、寫字樓、機關單位等等,但一般來說,城市的住宅(商品房、住宅、小產權房、工業宿舍)占比都在一半以上,農村的建筑中絕大部分都是住宅。
以此估算,屬于居住性質的房屋應該有4億棟左右,換算成套數,就是個天文數字。
第四,人口見頂轉向。
人口已經見頂。去年全國人口減少了85萬,這是三年自然災害之后,61年來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
伴隨發生的則是,2022年全國已經公布人口數據的266個城市中,有143個城市人口在減少,人口減少的城市數量規模超過了一半。
而在減少的隊伍中,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四大一線城市去年人口罕見集體減少。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以上四點,都是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
人口見頂下降,城市化速率見頂放緩,新生兒人口一年比一年少,收入和就業不確定性加大,高房價與低收入的鴻溝沒有縮小,供大于求。
這些利空因素,正在全面施壓樓市,這一輪調整周期時間不會短,尤其是那些人口流失的三四線城市。
Copyright @ 2008-2017 www.tzp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資頻道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992 58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