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今年跟我的感受很相似,我們正處于一個像‘麻辣火鍋’這樣的時代感受中。”8月18日,在由《中國經營報》和科銳國際聯合主辦的“乘勢篤行多元共振——2023卓越雇主品牌云端論壇”上,北京科銳國際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曾誠這樣比喻如今社會中,企業和人才之間的背景關系。
曾誠提到的“麻辣”之處是在于當今企業降本增效的前提之下,整體就業需求的壓力非常大,每個企業都在轉型升級,或者是正在做組織力的一些升級,而在這樣一個新的產業環境和商業時代之下,每個人的能力結構也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甚至是迭代。
那么“火鍋”就有點“冷熱不均”了,一方面企業裁員、青年失業備受關注,今年畢業研究生超過本科畢業生,甚至學歷通貨膨脹等聲音不絕于耳;另一方面,曾誠也觀察到,在實際中,企業所需要的核心技術人才依然很稀缺,這就造成了人才供需不平衡。
【資料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曾誠通過在過去幾個月走訪和調研一些企業,跟很多企業家以及職業經理人溝通交流,還是有了很多新的發現。
新時代背景下,企業對于人才的深度、廣度的需求是怎樣的?
曾誠發現,在幾個戰略性產業領域還是有很多就業機會和崗位,還是非常的樂觀。“比方說,大的智能制造,在制造業升級的背景之下,像嵌入式工程師、光學專家,以及信息安全等崗位,很多企業還是有非常多的相關人才需求。”曾誠表示,“另外一個產業就是新能源,有很多出海客戶,在海外建廠,甚至是能源基建,我們看到這些企業在銷售、出海的生產運營、國內的政府事務等方面,都有不少需求。還有一個戰略性行業就是軟硬科技,這些年來對于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比較旺盛,同時也是緊缺人才比較集中的一個領域。”
那么,今年的人才需求又呈現出哪些特點?第一,曾誠認為,軟硬科技領域專家級、精細運營方向的人才,比如架構師、軟件教練、數據挖掘,還有和生產制造相關的供應鏈各流程專業人才,需求都非常多,人才也很稀缺。
第二,曾誠發現,在前些年,北上廣深是人才高地,也是交通樞紐。這幾年隨著產業城市群的建設,產業生態的完善,成都、重慶、武漢、西安、鄭州等城市的實力日益彰顯,發展迅猛。以這些城市為中心,只要高鐵能在5個小時內到達,那么城市人才之間的流動就變得非常頻繁,這些城市也正在成為新的經濟樞紐、產業樞紐和人才樞紐。所以,曾誠建議,年輕人在關注一些機遇的時候,可以把城市選擇放得更寬一些。
第三,曾誠發現,今年特別明顯的一點是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水漲船高,人才在選擇機會上更趨于求穩,主動流失率非常低。另外,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總量雖然有所減少,但對于一些核心人才的需求依然是很大的,并沒有人數限制,比如核心技術人才、精細化運營人才、商業變現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
在薪酬方面,曾誠認為,今年在薪酬上的表現實際上是回歸理性、脫虛向實。
“除了一些稀缺人才的薪酬仍然有較大的增幅,大部分崗位的漲薪幅度比較理性,有的崗位甚至已經是平薪,或者是略降薪。”曾誠說,“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企業,復合多能,軟、硬件條件都很好的人才是非常受歡迎的。如果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同時合作精神、協同精神也非常好,這樣的人才是很受歡迎的。在深度方面,具有非常強的專業能力、了解行業、了解工具并善于運用工具的人才,是很多企業所需要的。”
此外,從人才的角度來說,曾誠也有一些發現。在過往一些年,大家對價值感以及成長感的需求是很高的,但今年安全感的重要性更高了,大家對這三個感受都非常看重。“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今年企業都在降本增效,并且都在夯實自己的業務,有很多產品要去落地、變現。所以,職場人在這個時候不得不面臨自己能力重構的過程,同時需要補齊自己知識的短板,或者說要找到自己不足的方面,能夠找到跟你攜手合作的一些伙伴。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曾誠說。
人才需求正在發生巨變。在人才1.0時代,只需要有一些職業的認證考試。到了2.0時代,就需要具有某一項職業技能。而T型人才、π型人才是順應3.0時代要求,至少要有兩個領域的技能和經驗。發展到現在,人才要像雪花一樣,方方面面都能夠去應對,都能解決問題,是一個復合多能的人才。“所以,雪花型人才有幾個關鍵詞:復合、前瞻、創新、競合,有理想、有目標、有格局,有大的胸懷,這些才是這個時代備受青睞的人才特征。”曾誠總結說。
企業如何組織重塑、破繭成蝶?
曾誠在過去幾個月拜訪了不同區域、不同階段、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企業,發現實際上企業在目前的商業環境之下,組織能力模型其實都面臨重塑,在這個“破繭成蝶”的過程中,優秀的企業都在做什么?
第一,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修煉內功。一定要不斷地復盤自己的業務流程、管理流程,然后把它們進行拆解,把資源精準配置到流程的某一個節點上,因為資源都是有限的,只有先拆解,之后再精準落地,才能更好地提升效率。與此同時,必須要分析市場,優化跟自身組織相關的、適應市場和產品以及服務的一些策略。
第二,要順應業務策略和目標,做相應的組織升級。“而組織升級的基石一定是做好文化建設,所謂‘上下同欲,力出一孔’,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組織才能夠敏捷,真正做到齊心協力、降本增效,才能實現組織在發展、人才在進步。”曾誠說。
第三,在組織升級的前提之下,企業需要加強數智賦能。首先做數字化、信息化的建設,再做智能化的升級,而在這背后,業務及管理流程的拆解對于工具的使用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把技術和工具精準地運用到每一個管理和業務流程節點上,然后進行數據沉淀,進而賦能業務發展,甚至實現產品化,推向市場。
曾誠強調,這里面的升級不代表要完全顛覆。“其實在過往的發展當中,每個組織都有一定的工具,無論是對人力資源、CRM系統,還是管理,甚至生產制造。只要把你已經上線的工具去仔細分析分析,哪怕只用好其中一個工具,都能做到很好的賦能。所以,我覺得不要把這個看成像不可逾越的高山一樣,看成是顛覆式的數智賦能一樣,不要把口號喊得很大,而是應該把動作落到實處。”
“最后一點,其實品牌建設對當下也很重要,無論是員工體驗、公司品牌、客戶認知,我們要積極地去推廣品牌建設。所以總結來說,這四個建設是一個閉環,息息相關,缺一不可,是一個體系,企業在落地過程中,每個部門都要相互協同。”曾誠強調。
如何讓自己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企業在變革,那么對個人而言,在一個組織當中又要做什么呢?每個人都要積極擁抱變革,勇于面對挑戰,這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那么如何才能在競爭當中脫穎而出?論壇上,曾誠給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有一句話說“選擇比努力重要”,實際上選擇仍然很重要,要選好行業、選好區域,甚至選好崗位。可是現在對很多人、很多企業來講,都像在大霧里前行一樣,實際上沒法做一個特別智慧的選擇,在選擇好之前也不能夠止步不前。所以,選擇重要,努力也很重要。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努力肯定是沒有結果的。所以,我覺得大家還是要保持勤奮、踏實、踐行。
第二,忙比不忙好。要在忙碌充實當中去修煉內功,因為喊口號、講大話已經不足以應對現在的一些競爭了。有句古語說得特別好,叫“埋頭做事,莫問前程”,做好手中的事,更好地去精進它,保持一顆進取的心,相信一定會迎來柳暗花明。
第三,在大量的知識和變化涌現到我們面前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敏感和好奇心,不要排斥工具和技術,要主動去擁抱它,然后在用工具幫我們節省時間的同時,個人的能力要得到一定的提升,甚至遷移。今年AI火起來以后,每個人每一天在工作和生活當中,使用AI相關工具的頻次是不是高?一定要讓自己更好地去運用工具,提升效率,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上。
最后,要保持身心健康,因為這是實現所有這一切的基石。“我覺得無論你處于什么樣的一個階段,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后保證健康,做好精力管理,把自我管理調整到一個適當的節奏中,我認為這是一種能力。因為現在外部的信息特別喧囂、嘈雜,在這樣的環境里面,個人一定要保持冷靜,當你處于一個低谷期,有很多東西無法做決定的時候,有一個選擇你至少是可以做的。比方說,每天做一些簡單的動作,鍛煉身體,然后閱讀、看書,找一些樂觀的人去交流,調整好心態,好好休息,做好精力管理。然后保持一定的學習,多交朋友,多去跟那些向上的、有能量的朋友交流。”曾誠說,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自己不論面對什么樣的環境,都能夠去戰勝它。在堅定去相信的同時,對內誠實面對自己,修煉內功;對外做好產品和服務,滿足并進一步提升客戶需求;對可以同行的生態伙伴,去協同合作,抱團取暖,一起面對未來。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Copyright @ 2008-2017 www.tzp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資頻道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992 58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