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盈尺縱橫 妙合無垠——中鹽博館藏繪畫展”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遴選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館藏51件(組)古代繪畫精品。不僅包括明代林良,清代戴熙、金德輝、王素,民國錢松嵒等名家畫作,還有八大山人的《荷鴨圖軸》、徐悲鴻的《食草馬畫軸》等多件重磅作品。
(相關資料圖)
山水冊頁。錢松嵒 作
中國畫強調主題深遠,精神超然,畫面的空間形態不是實景,而是心靈的顯現,表現作者獨特的精神境界,讓盈尺之間妙趣無限,表達畫家心靈的隱微、生命的顫動、人文的關懷。畫展策展人、中國海鹽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黃明慧表示,此次展出的畫作就體現了這些特點。
展覽現場
“八大山人”是朱耷的號,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明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中國畫一代宗師。
據史料記載,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朱耷時年19歲,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他60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內北竺寺、普賢寺等地,在孤寂、貧困中去世。明朝宗室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他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奇奇怪怪的變形畫來表現。
他有一首題畫詩云:“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他所畫的魚和鳥,寥寥數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含義似是而非。
荷鴨圖軸。八大山人 作
黃明慧介紹,此次展出的《荷鴨圖軸》這幅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畫中的鴨,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又有一種孤傲之感。鴨右側荷花以大寫意方式創作,筆墨簡樸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整體畫面構圖疏簡,風格雄茂奇險。
閔貞是清朝畫家,“揚州八怪”代表性人物,江西南昌人。
他的從藝道路有點傳奇色彩,友人汪啟淑在《續印人傳》中道:“貞生十二而喪父母。及長,痛不獲養其親,思繪形以奉之。由是,學繪事,追摹其父母像,效丁蘭朝夕奉祀焉。”丁蘭是漢代孝子,《二十四孝》中的“刻木事親”就是講他的故事,由于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凡事皆與木像商議、稟告。閔貞仿效丁蘭,父母去世后,他畫出父母的像朝夕奉祀。因孝而為藝,且接近癡迷,技藝精進。
當時求他作畫的人很多,相傳兩湖總督曾強迫他畫像,他遠逃北京,不肯屈服;在北京,又有顯宦勒令其作畫,他寧可受辱挨餓,也不肯落筆。但對貧賤者的求畫,無不應允,甚至主動作畫借金接濟。閔貞人物畫有粗筆與細筆兩種畫法,粗筆者逸筆草草,筆墨酣暢,細筆人物畫則工整華麗。
鐘馗畫軸。閔貞 作
黃明慧表示,這幅鐘馗像是閔貞粗筆畫的經典之作,畫中無論是鐘馗形象還是孩童形象皆線條簡練,流動感十足,衣紋隨意轉折,豪邁絕倫。
徐悲鴻的畫備受世人追捧,此次畫展中展出了他的一幅畫作《食草馬畫軸》,背后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畫上有題字“芳草得來且自飽,更須何計慰平生”,這句是徐悲鴻在多幅作品中常用的題跋,以牛、馬入畫,做垂首吃草狀,以牛馬生涯自比,述懷并饋贈。這幅畫是抗戰時期贈送給好友周滌欽的紀念品。
周滌欽是鹽城人,在9?18事變后,積極宣傳抗日,曾寫下諸多慷慨激昂的抗日詩文,走街串巷宣傳抗日救亡。1939年投筆從戎,任國民黨軍隊三十六師師部秘書,后因詞作“得罪”國民黨高官而被特務秘密殺害。
1931年,周滌欽因為工作變動,外出時在長江大輪船上和徐悲鴻先生相識,兩位熱血青年共經坎坷之旅,愛國志同道合,一見如故,后經幾年的書信來往,成莫逆之交。
周滌欽自結識徐悲鴻后,詩畫造詣更深。1938年兩人于長沙重逢,時值周滌欽舉辦畫展義賣,徐悲鴻深感欽佩,并為其作一啟事,刊登在長沙報紙上。
檔案資料記載,長沙失守后,周滌欽到廣西桂林中學教書,徐悲鴻為避日軍暴行,也在桂林居住。在這期間,徐悲鴻特意繪此畫送周滌欽,表達了徐悲鴻對周滌欽的關愛和對國事的憂慮。
食草馬畫軸。徐悲鴻 作
畫中的馬兒別具一格,體型瘦長,鼻孔張得很大,腿修長,蹄寬大。馬的腹部以軟毫筆著墨,富有彈性,表現出肌肉的力度;馬的尾部通過濃淡、干濕互襯的墨氣表現出迎風飄曳的動態美。
此次也展出了周滌欽的作品,從筆法上看,學習了徐悲鴻畫馬的理念。
駿馬畫軸。周滌欽 作
這兩幅畫馬作品,都是由周滌欽的后人捐贈給博物館,將兩幅作品同時展出,可見兩人的革命友情,以及在藝術上的惺惺相惜。
展覽還展出了一些“宮廷畫家”的作品。林良是明代著名畫家,因善畫而被薦入宮廷,繪畫取材多為雄健壯闊或趣味盎然的自然物象,筆法簡練而準確,寫意而形具。林良是明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水墨寫意畫派的開創者,在明代院體畫中獨樹一幟,對后世畫壇,包括宮廷畫家、職業畫家、文人畫家都產生重大的影響。
設色花鳥畫軸。林良 作
這幅花鳥畫軸融工致與寫意為一體,右側樹石表現出嚴謹的傳統中國山水的繪畫面貌,而花鳥又顯得輕松自如,呈現出粗而有致、放而有度的全新美學旨趣。
據了解,展覽將持續到9月12日。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編輯: 周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