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 楊新光 副主任醫師
“我是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你們的細致、專業解決了常年困擾我的行走困難和痛苦,向你們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敬意!”近日,越戰老兵鄒先生將一面錦旗送到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該院神經科團隊日前為鄒先生成功開展了血管內介入治療,醫生通過操作細小的導絲,為右側頸內動脈慢性閉塞合并嗜酸性粒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木村病)的鄒先生解決了多年的不適,“小創口”解決了“大問題”。
(資料圖片)
鄒先生發來的感謝信息
鄒先生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團隊送來錦旗
六旬越戰老兵健康亮紅燈
反復頭暈是血管閉塞惹的禍
年逾花甲的鄒先生是一名“嗜酸性粒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木村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長期在風濕免疫科隨診治療。木村病患者通常表現為頭頸部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或皮下腫塊、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血清IgE水平明顯升高等,部分患者合并腦栓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鄒先生此次因為反復頭暈伴發作性左側肢體麻木癥狀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就診,完善頭顱MRI檢查示患者大腦右側半卵圓中心旁多發陳舊腦梗塞,CT灌注檢查發現大腦右側中動脈供血區明顯低灌注表現,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顯示右側頸內動脈起始段以遠出現了慢性閉塞的情況。因患者既往木村病史,治療期間神經科團隊與風濕免疫科、影像科等多學科協作會診,明確患者目前免疫功能穩定,并排除大血管炎導致的慢性右側頸內動脈閉塞,并與患者充分溝通討論后決定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開通慢性閉塞血管。
術前造影顯示,患者右側頸內動脈慢性閉塞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介入團隊也立即針對患者病情及手術方案開展了整體評估,通過患者臨床癥狀及頭顱灌注等檢查明確了手術適應癥,結合血管高分辨MRI判斷閉塞段血栓性質,并制定了介入治療的詳細保護策略,對高灌注腦出血等手術風險進行了預判和應對方案的制定。
微導絲發揮大作用
醫生精細操作開通生命線
“不用開刀,不用全麻,只是很小的創口就能見效!”醫生的話讓鄒先生放下心來。按照手術預案,神經科介入團隊有條不紊地為鄒先生實施了局麻下右側頸內動脈慢性閉塞開通術,術中,神經科介入團隊經微導絲多次試探后,成功進入閉塞頸內動脈的遠端真腔,隨后球囊預擴張、抽吸血栓、支架置入……支架如同一把“小傘”把慢性閉塞的血管緩緩支撐開來,再次造影時團隊欣慰地看到,鄒先生原來閉塞的右側頸內動脈及遠端血管顯影良好,神經功能正常——介入很成功。在積極配合術后管理治療后,鄒先生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緩解并順利康復出院。在返院復查時,DSA顯示鄒先生右側頸內動脈血流通暢,支架在位無狹窄,顱內血管分支顯影良好。
術后造影顯示右側頸內動脈閉塞再通
介入治療技術趨成熟
更多頸動脈閉塞患者將獲益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楊新光副主任醫師指出,慢性頸動脈閉塞患者的治療目的主要在于降低中風的發生風險及改善認知功能。近年來,隨著腔內介入器具的發展及相應技術的進步成熟,介入治療成功率較前增高。但在治療慢性頸動脈閉塞時,一定要選擇正確的適應證、合理的治療方案、精細的術中操作、細致的圍手術期管理,根據頸內動脈閉塞性病變的時程、程度、累及范圍、部位、側支循環代償功能等評估,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提高血運重建成功率,改善頸動脈閉塞患者的顱內血流,使更多患者獲益。
頸動脈慢性閉塞的患者常常表現出頭暈、反復的短暫性腦缺血等癥狀,但部分側支循環代償充足的患者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發生。眼動脈的栓塞或血流代償較差的患者可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一過性視網膜缺血,部分患者會發展為慢性眼部缺血綜合征,表現為黑矇、視物模糊,甚至失明。若頸動脈慢性閉塞繼發的分水嶺區域灌注壓下降明顯,也會表現出類似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癥狀,如肢體偏癱、失語等。另外一些少見的臨床表現包括不自主的單側肢體抖動、暈厥發作、頭痛、面部搏動感、認知功能下降等,出現上述癥狀時需要注意及時完善頸部血管超聲等相關檢查評估,及時就醫。
【專家簡介】
楊新光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副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神經科介入專業組組長;
廣東省醫學會腦血管病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介入醫學分會神經介入學組副組長、廣東省醫學會腦血管病分會介入學組副組長、廣東省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醫院協會卒中管理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青年委員、中國卒中學會國際介入培訓學院青年導師;
曾榮獲中國神經介入青年醫師手術大賽一等獎、第二屆“介入之音”急診取栓全國總決賽一等獎、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年會2018病例挑戰賽二等獎等多個獎項,榮獲2019年第五屆“羊城青年好醫生”、榮獲2022年第二屆廣東“實力中青年醫生”;
以第一/共一或通訊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多篇,參編、參譯著作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