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真情 用實招 做好群眾“貼心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群眾服務,事不在大小。”張連緒沒有豪言壯語,只堅守一心為民的初心。自2014年底從部隊轉業至豐臺區社保中心,他1次榮立三等功,3次被評為優秀,多次在豐臺社保中心榮獲年度服務標兵稱號。
2014年10月,張連緒從部隊轉業。在部隊時,他曾任團副參謀長、地空導彈營營長等職務,負責部署全團訓練任務,指揮全營軍事演習。轉業后,來到豐臺區社保中心工作,從軍事指揮官轉變為一名社保新兵,人生角色的巨大變化并沒有讓張連緒放棄人生追求。面對完全陌生的領域,他認為唯有學習才能讓他融入。“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智,非學無以立德”。這是他的人生信條,從軍人到社保人,他既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干的。
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勇于從頭開始。入職以后,他始終將社保政策學習和業務水平提高作為自身的首要任務,政策書籍從不離手,業務培訓從不缺席。初到社保中心時,張連緒同志被安排在咨詢服務科工作,在此崗位上,他熟悉了社保中心的絕大部分業務經辦流程,利用補充、完善、更新社保政策匯編的機會,全面掌握了五個險種的政策規定。雖是社保新兵,但憑著軍人骨子里不服輸的血性,僅僅一年時間就成為社保中心搶手的寶貝,各科室都想將其調入門下。一年后,他到權益科窗口負責參保權益記錄及社保卡辦理的各項業務,再過一年又轉到賬戶管理科后臺,負責公務查詢、個人賬戶等業務……“好學、能干、又有厚實的工作經歷”、“能妥善處理復雜情況,能冷靜處理突發情況”這些都是領導們對他的評價。
三尺咨詢臺就是張連緒為民服務的平臺,每天一上班,張連緒都會準時出現在咨詢臺,一待就是一天,每天接待上千人,人多的時候水都顧不上喝,豐臺區的參保單位經辦人大都認識他,對他的評價是“業務精,為人和善”。
2022年初的一天,張連緒正在咨詢臺接待來訪群眾,突然抬頭看到從電梯的拐角進來兩位老人,老奶奶用輪椅艱難的推著老爺爺,張連緒急忙將接待對象交給另一名同事處理,三步并作兩步走到老人身邊,蹲下身子詢問老人辦理什么業務,老人說自己是東北黑龍江人,在東北退休,現在住在北京,要辦理異地就醫備案。通過進一步溝通了解,原來兩位老人都已年過八十,并且都有老年病,老爺子還行動不便,需要輪椅輔助,疫情期間哪里也去不了,說到后來,老人直擦眼淚。張連緒一邊安撫老人情緒,一邊向老人解釋辦理異地就醫備案的相關規定及辦理流程,同時拿出手機為老人網上操作辦理,但多次嘗試均無法辦理成功。按照規定,如果網上辦理不成功,只能采取線下辦理,也就是需要在參保地—黑龍江辦理備案手續,老人一聽更加著急,當詢問老人參保地機構電話知不知道時,老人說啥也不知道。張連緒同志勸說老人:不要著急,我來想辦法。張連緒通過老人身份證信息,查詢到當地參保機構的電話,通過電話與當地參保機構溝通和解釋,在當地經辦人員的協助下,通過當地的微信小程序,順利為兩位老人開通了異地就醫備案。兩位老人激動的拉著張連緒的手說:“您給我們幫了大忙了,疫情期間我們根本就回不了東北,原本就沒報多大希望,只是聽說豐臺區社保中心搬到了這里,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了這里,沒想到竟然給我們辦成了!”張連緒呵呵一笑,說:“只要您找到我們社保中心,我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為您提供滿意的服務”。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2023年5月的一天,張連緒正在豐臺社保中心的社保幫辦專家工作室值班,一位企業經辦人找到專家室求助,說:“如果做不了就不補繳了。”通過了解溝通,原來該單位被多年前的職工投訴未繳納社保,稽核科約談該單位,要求其為原職工補繳當年的保險,本以為來到社保中心繳錢就行了,沒想到業務窗口還要求用五險合一軟件操作打表報盤,經辦人一聽就懵了,自己從來沒聽說過打表報盤的說法。張連緒得知該情況后,告知該經辦人:“馬上辦。”張連緒立即到綜合業務科拷貝單位信息,利用軟件熟練地操作補繳、打表報盤,操作完畢,待到窗口導入信息時,發現信息與系統信息不匹配。張連緒與綜合業務科的同志逐條信息比對,終于查出了問題所在,原來該單位補繳信息跨度長,補繳的職工信息發生了變更但未告知稽核科,造成稽核科出具的數據與單位應繳數據有出入。按照規定,需要單位重新去稽核科出具正確的數據再做補繳。張連緒協調綜合業務科賈丹萍科長,又與稽核科溝通,采取業務先辦,內部協調補充材料的方式,順利為單位完成了補繳業務。單位經辦人臨走時感動地說:“看到你為我們的事跑前跑后,協調幾個部門,還減少了我們再次跑路,真是太感謝了!”
張連緒經常說,豐臺人社是一個大家庭,為群眾服務不僅僅是社保一個部門,它是一個上下聯動、左右聯動、全局各部門密切配合的綜合服務,需要各部門、每個環節通力配合,才能高效為群眾提供滿意的服務。現在,張連緒的笑臉已成為豐臺區社保中心咨詢臺的標志!
來源:豐臺時報
通訊員:代嫚
編輯:林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