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報】打架極簡史
打架極簡史
明代發(fā)生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朝堂斗爭:滿朝文武挽起袖子互毆!一個大臣甚至將另一個大臣的半邊臉咬!了!下!來!
虛假的政治斗爭:帝王權(quán)術(shù)、陰謀陽謀
真實的政治斗爭:破口大罵、互扯頭發(fā)
(資料圖)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01
文人打架,絕對是師出有名。
畢竟,古代文化人的集體偶像——孔子,就不是什么文弱書生,而是一個力大無窮、武藝卓絕、身高九尺六寸的絕世猛男。
不僅如此,孔子從不反對君子訴諸武力。
《禮記》里有一段子夏與孔子的問答:
子夏:對于殺害父母的仇人應(yīng)該如何?
孔子:睡在草墊子上,枕著盾牌,不擔任公職,也要時刻想著報仇雪恨,即便到寺廟等地,也要武器不離身,即便在大街上或者公門中遇見,也要拔出武器同其拼命。
祖師爺發(fā)話,文人打起架來,自然沒含糊的。
明 佚名 《孔子圣跡圖》 孔子博物館藏
02
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也打架。
他寫“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寫“仙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這股子俠肝義膽的瀟灑勁,并不是只動動筆墨。
《新唐書·文藝列傳》說李白“喜縱橫術(shù),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
魏顥的《李翰林集序》里寫他“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朱駿聲的《唐李白小傳》也說他“性倜儻任俠,弱冠時嘗手刃數(shù)人”。
李白是不是真的“手刃數(shù)人”了,不好說。
但李大俠能使劍法能打架,一定是真的。
清 蘇六朋 《太白醉酒圖》 上海博物館藏
唐朝末年還發(fā)生過一次“宰相大戰(zhàn)”。
黃巢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后,朝內(nèi)出現(xiàn)了宰相盧攜的“主戰(zhàn)派”和宰相鄭畋的“主和派”。
唐僖宗站“主站派”這邊,決定用盧攜手下的大將高駢統(tǒng)領(lǐng)軍隊擊退黃巢的起義軍。
鄭畋心中自然不平,后來高駢大敗,盧攜又主張借“南蠻”之力來平亂,鄭畋堅決反對。
如此,兩位宰相就算是結(jié)下了大梁子。
朝堂之上,兩人各執(zhí)己見,爭執(zhí)對罵,直到事態(tài)升級,盧攜憤怒起身,拂袖而去之時,把袖子甩到了案子上的硯臺里。
好家伙,本來和同事吵架就煩,又把衣袖弄臟了,盧攜破防,直接拿起硯臺朝著鄭畋砸過去。
鄭畋也不是吃素的,開戰(zhàn)!
兩人大打出手,引得滿朝驚異。
這架打得不體面,于是后來……皇帝把兩位情緒不夠穩(wěn)定的下屬都給開除了。
唐 白釉辟雍硯 天津博物館藏
03
唐朝皇帝開除打架下屬,宋朝皇帝卻鼓勵下屬打架。
天寶八年,宋太祖趙匡胤主持殿試,兩名考生的水平不相上下,表現(xiàn)得都相當優(yōu)秀。
點誰當狀元呢?
趙匡胤沉思片刻說:不然你們打一架吧,贏了當狀元。
聽起來有點離譜,但確是真人真事,司馬光在《涑水記聞》里寫的原話是:“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約勝者與之。”
這打得可不是普通的架,這是狀元之戰(zhàn)啊。
兩位書生一聽來勁了。打吧!為了我們的榮耀!
據(jù)《涑水記聞》,趙昌言是個禿子,王嗣宗打得他“幞頭墜地”后,又大喊一聲:“臣勝之”,就這么當上了狀元。
宋 佚名 《太祖坐像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
04
明代黨爭不斷,派系分明,大臣們打架是家常便飯了,有時甚至?xí)葑兂缮习偃说娜簹?/p>
嘉靖三年春,因看不慣當時的刑部主事張璁、桂萼等,翰林院修撰楊慎帶著一幫熱血青年,成天在紫禁城前金水橋上蹲守,見他們一次打他們一次,打得張璁等人對上班產(chǎn)生陰影,好一陣子不敢上朝。
最出格的一次,楊慎他們直接追到紫禁城里,在眾目睽睽之下圍毆張璁一派。影響過于惡劣,嘉靖皇帝只好把帶頭鬧事的楊慎貶到邊遠戍地云南永昌衛(wèi)。
小年輕愛打架也就算了,身居高位的中老年重臣也打。
隆慶五年冬,內(nèi)閣首輔高拱與武英殿大學(xué)士殷士儋結(jié)怨,高拱讓自己的學(xué)生去彈劾殷士儋。某一次內(nèi)閣會揖上,兩人照例互罵幾句后,殷士儋怒發(fā)沖冠,撲上前去,揪住高拱的衣服,“奮臂”毆之。
高拱年近花甲,殷士儋又長得人高馬大,好在一旁的張居正攔得及時,避免一場血案。
然而雖然兩位“大哥”被攔著沒打起來,“小弟”們卻早已拳腳相加、打成一片,混戰(zhàn)過后,遍地都是被打落的官帽、腰帶和緞靴。
當然,要說明代最為著名的一場架,那還得是正統(tǒng)十四年的那次朝堂斗毆,金鑾殿之上,當著代理皇帝朱祁鈺的面,打死了三個人,可謂空前絕后。
那天的朝會上,都察院右都御史陳溢彈劾宦官王振,說他操縱朝政、倒行逆施。王振的好兄弟、錦衣衛(wèi)指揮使馬順聽了不舒服,站出來幫王振說話,兩派發(fā)生激烈的言語沖突。
突然,戶科給事中王竑沖上來,一把揪住馬順的頭發(fā),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組合拳。扭打之中,王竑竟然咬下了馬順臉上的一塊肉。
大臣們先是震驚,震驚之后集體發(fā)瘋,幾十個大臣蜂擁而上,圍毆馬順,把馬順打得奄奄一息,又有更多的大臣對著奄奄一息的馬順猛踩。
緊接著,王振的另兩個好兄弟、宦官毛貴和王長隨被人從殿外揪了進來,被暴打一頓,史料稱“眾又捶殺之,血漬廷陛”。
三人在金鑾殿上被活活打死后,殺紅了眼的大臣們竟團團圍住了朱祁鈺。
此時的朱祁鈺哪敢說一個“不”字,趕緊在第一時間表態(tài),高度肯定了打架大臣們的正義性。
這還沒完,消息傳出,興頭之上的大臣們又趕忙打了一架,錦衣衛(wèi)同知王山在自己家中被打成重傷。
明 朱邦 《明代宮城圖》大英博物館藏
05
明朝大臣血灑朝堂,清朝文人為學(xué)術(shù)而戰(zhàn)。
江藩的《國朝宋學(xué)淵源記》里有一樁學(xué)術(shù)公案,說的是清初年間,李因篤和毛奇齡爭古韻,觀點不合,毛奇齡強辯,李因篤氣憤填膺又說不過人家,于是拔劍砍去,嚇得毛奇齡跑了。
此事在當時口口相傳,也是一件趣聞。清朝人茶余飯后,也愛八卦一下文化人的破防時刻。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寫:“嘗見二生同寓佛寺,一詈紫陽,一詈象山。喧詬至夜半,僧從旁解紛,又謂異端害正,共與僧斗。次日,三人破額,詣庭訟焉?!?/p>
總結(jié)一下,說的是一怨種僧人勸架倆書生,反而被倆書生合起來打,最后三人打得頭破血流,鬧得對簿公堂的故事。
明 吳偉 《流民圖》(局部) 大英博物館藏
古人打架的故事講完了,大家就當聽一樂,切莫模仿,有話好說別動手!
參考資料:
《禮記》
《新唐書·文藝列傳》
《李翰林集序》
《唐李白小傳》
《涑水記聞》
《明史》
《國朝宋學(xué)淵源記》
《閱微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