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湖湘大地盡顯非遺之美。6月24日,央視《非遺里的中國》走進湖南,開啟一場精彩紛呈的“湘”遇非遺之旅!從竹紙制作技藝(蔡倫古法造紙技藝)、湘西苗族鼓舞,到瀏陽花炮制作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侗錦織造技藝等,節目聚焦湘楚大地的非遺技藝,展現芙蓉國里獨特的湖湘文化。為展示湖南非遺之美,華聲在線特別策劃“你好,非遺匠人”系列報道,聚焦湖南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資料圖】
華聲在線6月30日訊(記者 王一辰 賀瑜)“魚骨做梭織花錦,骨針用來縫衣裳?!蓖ǖ蓝弊遄灾慰h的文坡村是遠近聞名的侗錦村,在這個重重大山中的小村,90%以上的婦女會織侗錦。每天早上,吱吱呀呀的織錦聲從村口的三層木質織樓內響起,織娘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59歲的粟田梅在各個織機前踱步,時不時停下腳步,俯身指導。
文坡村黨支部書記、十九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南省勞動模范……在粟田梅身上,有不少頭銜,但這其中她最引以為傲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6月28日,在機杼聲聲中與記者聊起侗錦的粟田梅,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
12歲拿起織梭,一織將近50年
侗錦的歷史可以追朔到春秋戰國以至漢代,通過侗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9年,侗錦織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展示中國織錦文化的活化石。
“侗家母親會把祖輩流傳下來的織錦技藝,手把手地傳授給自己的女兒。我的手藝就是從母親那里學來的。”粟田梅笑言,年幼時,每晚伴著她入睡的搖籃曲是母親的織聲。12歲起,她從母親手里接過織梭,正式開啟了侗錦研習之路。
侗錦織造工藝復雜,要經過軋棉、紡紗、染紗、絞紗、絞經、排經、織錦等十多道工序,學起來并非易事。而粟田梅憑著一股子鉆勁,15歲就能獨立完成整經、穿扣等系列編織工序和技術,16歲掌握復雜的“八十八紗”紡織技術。
從鳥獸蟲魚,到李子花、楓樹林,再到侗族特色的風雨橋、鐘鼓樓,日復一日,一幅幅生動地圖案從粟田梅的指尖流淌出來,就這樣她一織就是幾十年。
上世紀80年代初,因侗錦織造技藝嫻熟,粟田梅被招進了通道織布廠。90年代初,廠子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倒閉了。隨著現代紡織品的沖擊,耗時費力的侗錦也慢慢淡出侗家人的生活。村里的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務工,粟田梅依然沒有放下織梭。孤守織機的她憂心忡忡:“如果老祖宗的手藝在我們手上失傳,該有多可惜!”
從“守藝人”到“領路人”,闖出產業新路子
靠著侗錦也能織出一條脫貧致富路?放在10年前,這是文坡村的織娘們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2008年,通道侗錦織造技藝被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翌年,45歲的粟田梅被選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要把老手藝變成新產業,首先要有人才。于是,已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粟田梅,主動“攬”起了徒弟。她拿出多年積蓄,在牙屯堡鎮創辦“通道雄關侗錦坊”,敞開大門培訓織錦愛好者,同時走村串戶傳授技藝。
2011年,粟田梅當選為人均純收入僅500余元的貧困村楓香村(后和其它四個村合并為現在的文坡村)黨支部書記。 她暗下決心,不僅要靠雙手織出一匹匹美麗的侗錦,還要帶領村民們織出錦繡生活。
國家扶貧政策支援文化產業,粟田梅爭取到了項目資金,她決定在村里修建一個侗錦傳承基地。2016年8月,占地1000多平米的侗錦傳承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很多村民從工廠回到家鄉重新織起了侗錦。侗錦織造技藝轉化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文化產業,輻射帶動生態文化旅游、特色種養業。
傳統與現代碰撞,讓非遺煥發青春活力
如何讓傳統的侗錦走出一方侗寨?粟田梅一直在反復思考。時間回溯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粟田梅帶著一些侗錦作品參展,一幅長3.3米、寬1.8米的蜘蛛圖案侗錦,吸引了各國參展者的關注。一位年輕的美國人當場高價買下這幅侗錦,并聲稱要拜其為師。
此行,粟田梅看到了侗錦發展的新出路。此后,她帶著大山深處的侗錦,赴北京、上海、臺灣,到韓國首爾等地參加國際性大展,通過展示展演推廣侗錦。隨著知名度不斷提升,侗錦織品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海內外商家與消費者的青睞。
侗錦產品大量銷往國外,只有創新才能贏得市場。這又讓粟田梅產生了將侗錦基地產業升級的想法,她請來湖南大學專業設計團隊拓展基地功能,加大產品研發創新力度。
年輕的思維和傳統的侗錦發生奇妙碰撞,將現代文創理念與侗錦文化元素結合,通過材質、顏色和功能的創新,讓千年侗錦從“前世”走向了“今生”。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粟田梅認為,只有讓侗錦產品符合當下的審美和使用習慣,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喚起更多人關注其背后的非遺文化。
如今,侗錦織成的抱枕、圍巾、杯墊、收納包、床品等風格各樣的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香港及美國、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內外市場,打開了一扇讓世界了解中國非遺的窗口。
(視頻拍攝:傅聰,視頻剪輯:賀瑜,海報設計:田葉)
Copyright @ 2008-2020 www.jjzk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基金周刊 版權所有
聯系我們:829 87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