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繞下的茶鄉花海景區。朱輝峰/攝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煒翔 益陽報道
(資料圖)
位于安化縣城東郊的茶鄉花海社區,“長”在鄉村里,隸屬字圣黃自元故里,墨鄉龍塘鎮,有著詩情畫意的名字,還有著其獨特的屬性,是湖南第二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
作為融合型社區,容納了安化13個不同鄉鎮、77個村的村民,成立至今已近4年。在“鄉村振興”東風的吹拂下,在“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浸潤下,社區“新居民”們如今的工作生活蒸蒸日上。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踐行“走轉改”要求,深入鄉村安置區一線,蹲點采訪、記錄,真切感受鄉村振興脈動,與當地“新居民”深入交流,將鏡頭對準這里的人和景,定格鄉村安置區新生活里的美好時刻。
陽光下,茶鄉花海景區管護工們在花海里勞作,在景區劃出一道忙碌、動人的風景線。朱輝峰/攝
如果形容花海是“在大地上作畫”的杰作,那他們一定是那支筆耕不輟的筆。也正因他們,花海里一年四季都有各式、不重樣的美麗鮮花。茶鄉花海景區成立以來,已解決或帶動周邊1000余人次就業,為當地就業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黃大媽在花叢里笑得合不攏嘴。朱輝峰/攝
作為花海景區里的管護工,黃大媽的職責就是守護好這些花草樹木,不定期給它們進行除草、修剪、打理維護等。天天置身花海美景里,她的笑容比花更燦爛。
安置區的周大姐在她工作場所前留影。朱輝峰/攝
周大姐2020年進入茶鄉花海景區工作,如今已從保潔員“成長”為便利店客服經理,在家門口就業,每月有近3000元的薪資,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生動映照在她爽朗的笑容里。
胡師傅正為前來社區運動主題公園體驗卡丁車的游客進行安全帶調試。朱輝峰/攝
主題公園為社區注入了滿滿的運動元素,也讓速度與激情在此常駐,管理員胡師傅則為游客的刺激體驗提供安全保障。
社區梅山賽車文化運動主題公園。朱輝峰/攝
彭大爺在給入園的人員進行登記、詢問。朱輝峰/攝
彭大爺是茶鄉花海幼兒園的“守門員”,為確保幼兒園內的絕對安全,每一位入園的人,都要進行詳細的信息登記。彭大爺工作日“吃、住、宿”24小時都待在傳達室,以時刻守護筑牢安全防線,為園內孩子們“保駕護航”。
社區宏遠制衣廠內一幅生產繁忙的景象。朱輝峰/攝
經常在深夜,這里仍是燈火通明,可見訂單火爆。這里薪資以計數算,多勞多得,工人們干勁十足。截至目前,共計解決就業200余人次。
社區制衣廠內,縫紉工大媽工作時流露出自然的微笑。朱輝峰/攝
制衣廠成立不足4個月,從老板口中得知,這里的衣服遠銷海外,目前訂單源源不斷,供不應求,還需大量招工。制衣廠也是湖南出版集團工作隊入駐后,引賢回鄉創業的一個縮影,已解決就業80余人次。
3月8日,鄉村里的制衣廠正式揭牌開業。朱輝峰/攝
社區里形似貝殼狀的星空野奢特色民宿。朱輝峰/攝
社區里形似貝殼狀的星空野奢特色民宿,于今年5月1日開業,置身山林間,配備全景落地窗視野極佳,可躺床上觀星空看花海。加上同期開業的淺斟·百龍泉農家樂,為社區帶來10余個就業崗位。
記者手記: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下,“五大振興”發展生機勃勃。茶鄉花海社區作為鄉村里新建不久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后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村民變居民后,土地資源缺乏,以往種養為生的他們,生活工作習慣發生了極大改變。解決就業變得尤為迫切,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安置區里尤為凸顯,只有保障好居民就業,才能為居民開啟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第一扇門。
縱觀茶鄉花海社區,儼然一幅中國式現代化村莊的生動圖景,長在鄉村里的安置區,閃爍著奪目的現代化光芒。因毗鄰茶鄉花海景區,以及安置區內的賽車運動公園,社區“坐擁”豐富文旅資源。加之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生態宜居,以及當地好政策以及黨委政府的正確引導和高度關注,各類工廠企業資源也隨之涌入。
得益于景區、賽車公園、民宿、農家樂、制衣廠、制鞋廠、竹器廠這些豐富資源,為社區就業提供了一片富礦,加上便民服務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就業崗位各式各樣,社區就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在今年年初,社區被評定為“省級充分就業社區”。
這無不折射出當地各級黨委政府、社區工作人員背后用心用情的傾力付出。據悉,社區后期還將盤活可用土地資源,在駐社區工作隊的協助下,聯合縣城投、茶鄉花海景區公司,做好系列文旅服務、各類活動等配套建設,依托社區合作社,成立勞務類、運營類公司,屆時將提供更多優質就業崗位。
當前,安化縣正大力實施“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工程,在文化振興的浸潤下,茶鄉花海社區的未來充滿更多可能。
Copyright @ 2008-2020 www.jjzk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基金周刊 版權所有
聯系我們:829 87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