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佛山掀起了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浪潮,堅定不移推進制造業數改智轉,助力制造業當家。6月28日,佛山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召開,會議聽取審議市政府《關于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情況的報告》以及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關于我市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工作的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美的微波爐順德工廠是美的最早開展數字化改造的試點單位之一,實現全流程智能化生產。/企業供圖
4398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智能化生產
記者獲悉,目前佛山市成功創建美的集團1家國家數字領航企業、2家燈塔工廠,全市打造出48家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146個示范車間、111個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截至2023年一季度,已有4398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智能化生產,占規上工業企業的44.7%。
近兩年來,佛山市委、市政府以全國率先、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曾召開全市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大會,出臺了《佛山市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若干措施》《佛山市制造能力升級行動方案(2022-2026年)》《佛山市加快制造業產業集群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工作方案(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各區均相應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同向發力促進轉型發展提速增效。
2021年和2022年,佛山分別投入市級財政資金約13.46億元、11.48億元,惠及大批企業提速轉型。佛山還在全國首創打造“數字貸”工程,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市已有30家銀行推進91個“數字貸”金融產品,共計841個項目。總規模300億元、首期100億元的廣東(佛山)制造業轉型發展基金,均投向轉型發展企業,有力支持企業數改智轉。
佛山積極加快人才引進培育
佛山還成立加快數字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以最簡、最快、最優的辦事流程服務企業轉型發展,做好20項涉及企業端獎補扶持政策落地促效工作。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支持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開展轉型政策宣傳、培訓、參觀等活動,依托行業優勢打造數智化轉型升級服務平臺,助推企業轉型發展。
為構建轉型發展良好生態,佛山統籌推進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2年底,累計投資10.7億元,建成5G基站1.87萬座,實現重點產業園區全覆蓋;建立轉型“生態資源池”,已有國家工信部認定的9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擁有超200家覆蓋轉型進程全鏈條的數智化服務商,轉型發展資源供給能力持續增強;加速培育工業機器人等轉型發展硬件產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總產值突破900億元,全市共有機器人相關企業110家。
此外,佛山還積極加快人才引進培育,市、區兩級出臺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及配套實施細則,支持企業設立首席信息官。一些企業通過引進培育數字化智能化人才團隊,企業數字化轉型水平大幅提升。
據統計,已轉型的佛山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16.5%,成本降低17.3%,產品交付周期縮短20.2%。佛山提出目標是到今年底55%、2025年80%的規上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
加大對“腰部企業”扶持力度讓中小企業成為數改智轉主力軍
佛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不過,《報告》同時指出,從調研反映來看,佛山市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仍有一些需要關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有些企業轉型發展意識仍不夠強,中小企業轉型發展難度大,政策針對性有效性減弱,以及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平臺、服務商等公共服務均有缺口等問題。
當前佛山市大中型企業基本完成轉型,中小企業成為當前數改智轉的重點和主力軍。
因此,《報告》建議在政策方面深化細化政策舉措,提高支持引導轉型的針對性。比如,做到分類分級扶持,加大對“腰部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加制造業企業場景化改造扶持舉措,確保政策更加契合細分行業產業特征。及時開展轉型發展政策措施評估優化工作,針對傳統產業、中小企業逐條細化政策、深化舉措、謀劃新策,增強政策“普惠性”。
在服務方面,優化服務分類指導,不斷優化政務服務提升市場環境,支持中小企業解決資金、技術、人才、質效等方面短板和難題,創新“數字貸”金融模式,鼓勵企業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加強數字化人才培育,政企合力破解中小企業轉型瓶頸。要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鼓勵中小企業抱團發展,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舉措,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通過組織專業論壇、參觀學習交流等各種活動,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意識,幫助企業找到轉型的實現路徑。
佛山市制造業中小企業居多,大量企業沒有能力進行數字化研發,只能從外部購進。鑒于此,《報告》還提出,要打造優質發展生態,如持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數字化服務商的政策扶持力度。為促進產業集群整體轉型,《報告》同時建議發揮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提供行業精準解決方案、融通數據平臺,加強數據安全能力建設,促進行業內連片成帶集聚企業抱團轉型發展,全面提升區域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
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黃碧云 通訊員佛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