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第一種算法:不同的資料算法有所差異,有的會給出公式,但本質上是一回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這里介紹一種簡易直觀的算法。
3、 首先給每個天干、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按照順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4、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壬2、癸3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申12、酉戌2、亥3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干,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余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余數的地支,這樣就得到了公元紀年的干支紀年。
5、如2003年,其尾數為3,對應的天干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數為11,對應的地支為未。
6、于是2003年的干支紀年為“癸未”年。
7、注意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應是“壬午”年。
8、趙達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時間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之后的第四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所以趙先生說歲在癸未,而非壬午。
9、特:某一年的尾數為0且用該年除以12的余數為0,則取天干中的編號為10的“庚”和地支中的編號為12的申”。
10、如:公元120年尾數0則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數為0,則取地支中的“申”。
11、 那么,公元120年則為庚申年。
12、公元紀年在12之內的可直接用該數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
13、如:公元6年,則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對應的“丙”和“寅”,那么該年則為丙寅年。
14、公元8年則為戊辰年。
15、公元11年,則取尾數1對應的天干中的“辛”和11對應的地支中的“未”。
16、那么,該年則為辛未年。
17、公元12年則為壬申年。
18、第二種算法:1. 天干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不管商數)所得余數,就是天干所對應的位數;2. 地支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不管商數)所得余數,就是地支所對應的位數;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1. 我們以2010年為例;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對應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為庚;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對應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為寅;綜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紀年為庚寅年。
19、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我再舉一例來說明:例2. 我們再以1987年為例;天干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余4, 4對應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為丁;地支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余4, 4對應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為卯;綜上公元1987是用天干地支紀年為丁卯年。
20、 公元前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7 6 5 4 3 2 1 10 9 8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以公元前紀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干,再將公元前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余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余數的地支,這樣就得到了公元前紀年的干支紀年。
21、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數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數11,對應地支中的“戌”。
22、那么,該年則為丙戌年。
23、公元前紀年在12內的可直接找到對應編號的天干、地支。
24、如:公元前8年則為癸丑年。
25、注意:農歷干支年與公歷公元年年并不完全重合,如今年是農歷癸巳年(西元2013年2月10日春節至2014年1月30日除夕)。
26、 干支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歷某月初一至月底。
27、許多歷書注明某農歷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
28、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為甲寅。
29、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
30、60個月合5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31、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農歷十一月)就是“甲子月”。
32、有歌訣為證: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33、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歷月份、近似陽歷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干支:月地支節氣時間段 中氣 近似農歷月份 近似陽歷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寅月 立春—驚蟄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卯月 驚蟄—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34、推算實例:2004年大致是農歷甲申年。
35、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時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時43分立春止。
36、這里的時刻是東經120度標準時。
37、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時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時56分雨水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時56分驚蟄~2004年4月4日18時43分春分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時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時2分谷雨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時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時14分小滿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時14分芒種~2004年7月7日2時31分夏至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時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時20分大暑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時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時13分處暑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時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時49分秋分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時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時59分霜降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時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時49分小雪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時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時3分冬至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時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時43分大寒 干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38、確定的文獻指出干支紀日始于魯隱公三年夏歷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39、因為儒略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
40、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歷月日日期會反復一次循環。
41、(公元4年本來應為閏年,但因為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歷后,“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42、)因為格里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閏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認定為閏年(這是因為按照立法計算,四年一閏的規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經過400年大約會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個百年不算閏年,則正好平衡),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
43、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歷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復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歷,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歷月日日期才會反復一次完整的循環。
44、1912年2月18日,合農歷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45、 干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46、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時到24時是丙子時。
47、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
48、日上起時亦有歌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49、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干支,以北京時間(UTC+8)為準:時辰地支 北京時間(UTC+8)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子時 23時—1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丑時 1時—3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寅時 3時—5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卯時 5時—7時丁卯時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辰時 7時—9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巳時 9時—11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午時 11時—13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未時 13時—15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申時 15時—17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酉時 17時—19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戌時 19時—21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亥時 21時—23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