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著ADCP的無人小艇正在巡測
封面新聞記者 柴楓桔
(相關資料圖)
“ADCP準備好了,出發。”綿陽水文中心鹽亭水文站的工作人員將搭載著ADCP的無人小艇放入河道,流水水深、斷面圖形馬上傳回,一旁,綿陽水文中心涪城測報中心主任吳銀龍拿著筆記本電腦,輕點鼠標,便可清晰看到河流流速,河道流量。
8月是四川的主汛期,四川水文如何發揮在防汛工作中的“耳目”和“尖兵”作用?8月22日,記者來到位于綿陽市鹽亭縣的嫘祖大橋附近,按照綿陽水文中心工作人員的指引,走到嫘祖大橋下方的梓江邊。“這個站點是一個新的站點,主要目的是彌補梓江流域水旱災害防御的短板。”
嫘祖大橋橋身安裝了7個固定式電波流速儀,用以實時監測流量
原來,梓江流域面積5200平方千米,是涪江最大支流,在綿陽境內流經江油、梓潼、鹽亭后在遂寧射洪市匯入涪江干流。
過去綿陽境內只有一個梓潼水文站,距下游射洪境內的天仙寺水文站176千米,中間無水文站,亦無水利工程進行調蓄,所以長期以來梓潼水文站對鹽亭縣以及下游至遂寧射洪市天仙寺水文站區間的防汛預警以及水資源監控支撐不足。“梓江是涪江的支流,它的一大特點就是流量變化大。汛期梓江鹽亭段流量可達4000—5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水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鹽亭水文站的建設,織密了梓江流域水文監測網絡。”
鹽亭水文站配備的一座水文監測平臺
新的站點也采用了“最先進”設備,在現場,記者注意到,利用嫘祖大橋橫跨梓江的便利條件,綿陽水文中心在嫘祖大橋橋身安裝了7個固定式電波流速儀,用以實施監測流量;除了傳統立式水尺外,還配備有氣泡水位計和1個雷達波水位計,便于各項數據之間相互比對、校正。
而另一邊,兩根雙立桿支撐的平臺上擺著一個方方正正的白色大盒子,里面有雨量計等設施,“這個東西相當于一個新型水文分析的智慧大腦,把所有設備采集到的水文要素,發送到我們的指揮中心。”吳銀龍介紹,通過雙立桿的傳輸,水文數據五分鐘就能實時更新一次。
從大站房變成小站點,現代化水文站進一步解放了土地、人力、經費等各項資源,進一步提高了監測能力。吳銀龍告訴記者,“過去,傳統水文站需要建房子、搭纜道,駐站人員測測算算、點點繪繪,進行人工觀測。如今,通過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建設的新水文站自動化程度,已實現全面提升。”
無人機高空作業采集水文信息
充滿科技感的鹽亭水文站正是四川省“水文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的一個縮影。
“通過水文基礎能力提升,要實現水文信息采集全覆蓋立體化、水文監測全要素全量程自動化、水文信息服務智能化以及水文管理精細化。與此同時,也進一步改善基層水文的工作、生活條件,提升全省水文隊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川省水文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四川省水文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已下達省級項目投資3.6億元,完成計劃建設任務,共新建346處、改造升級360處水文監測站點,5處水文巡測基地,3處水質監測中心,完成16處測報中心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60處測報中心技術裝備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