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8月24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舉行2023年中期業績發布會。2023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壽險公司保費收入達4701.15億元,同比上升6.9%,創歷史同期新高,保費規模居行業首位。實現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04.23%、140.43%,繼續保持較高水平。
“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對未來壽險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濤表示,保險行業是典型的與時俱進的行業,實踐性很強,要提升保險行業新的增長點,需要抓住時代性、準確性、普及性三個要素。
【資料圖】
總保費創歷史同期新高
2023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壽險公司保費收入達4701.15億元,同比上升6.9%,創歷史同期新高,保費規模穩居行業首位。主要業務指標均實現快速增長,新單保費為1712.13億元,同比上升22.9%;首年期交保費為974.18億元,同比上升22.0%,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為389.57億元,同比上升28.9%,占首年期交保費的比重同比提升2.13個百分點,業務結構優化明顯。上半年新業務價值繼續引領行業,達308.64億元,同比上升19.9%。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總資產達5.64萬億元,投資資產達5.42萬億元,內含價值達13116.69億元,均居行業首位;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04.23%、140.43%,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公司擁有長險有效保單件數3.26億份。
2023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總投資收益為876.01億元;受權益市場持續震蕩,投資收益同比下降的影響,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1.56億元。
白濤:對未來壽險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保險行業未來的增長點在哪些方面?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濤表示,保險行業是典型的與時俱進的行業,實踐性很強,要提升保險行業新的增長點,需要抓住時代性、準確性、普及性三個要素。
白濤表示,我國的80后、90后、00后出生人員目前已經占到國家總人口的40%,這些年齡群體的保險需求不同以往。比如在思想上、在分析風險承受能力上和以前完全不一樣,這些年齡群體更加主動,更加積極,更加理性。城鎮化以來,我國現在的流動人口有3.6億人,意味著保險需求量很大。此外,65歲以上老年人現在已經占到我國總人口的15%左右,這一群體養老需求和保障醫療保障需求空間非常大,未來這些人員是行業重要的客戶增長群體。白濤還分析認為,經過40多年發展,我國保險業在保險大類方面的配置是齊全的,但分層和差異化的滿足大眾保險需求而言,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隨著保險公司新技術的應用,諸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相信在產品開發方面、在風險精準識別方面會有大變化,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白濤表示,從保險產品普及性角度出發,保險產品現在已經覆蓋了各個產業,保險產品也進入了千家萬戶。比如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開戶數已經突破了4000萬,發展速度非???。再比如,中國人壽的長期護理險業務于2016年開辦,目前為止,長期護理險的參保人群已經接近1.7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壽險產品會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對未來壽險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銀保渠道總保費同比增長45.7%
2023年上半年,銀保渠道總保費達620.66億元,同比增長45.7%。首年期交保費達172.94億元,同比增長59.2%。5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達75.27億元,占首年期交保費的比重為43.52%,同比提升11.20個百分點。續期保費達256.41億元,占渠道總保費的比重為41.31%。銀保渠道持續加強客戶經理隊伍專業化、科技化能力建設,隊伍質態穩步提升。截至2023年6月30日,銀保渠道客戶經理達2.3萬人,季均實動人力同比提升13.8%,人均期交產能同比大幅提升。
團險渠道統籌規模和效益,推進各項業務穩步發展。2023年上半年,團險渠道總保費達159.23億元;其中,短期險保費為143.90億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團險渠道銷售隊伍規模約為3.7萬人,其中高績效人力占比較2022年底提升4.6個百分點。
2023年上半年,其他渠道總保費達300.25億元,同比增長6.8%。公司積極開展各類政策性健康保險業務,支持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辦200多個大病保險項目,覆蓋近3.5億人;承辦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項目60余個,覆蓋3300多萬人;累計落地110余個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項目。公司積極參與醫療保障相關的社會治理,持續承辦390多個健康保障委托管理項目。
回應市場關切:公司在房地產行業總敞口較小
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國人壽副總裁劉暉表示,公司在整個房地產全口徑的持有敞口較小,其中,涉及房地產股票的敞口在總資產的占比小于0.4%,都是資質較好,且經營穩健的投資標的;在房地產債券敞口方面,公司在二級市場的房地產債券持有敞口小于0.2%,也均為大主體的債券。公司持有的一些涉及房地產的非標產品,敞口也較小,占總資產的比例低于0.6%。
從大口徑來看,公司還持有不動產的實物資產,包括投資性不動產和自用性不動產,僅涉及商業不動產,不包含住宅,這類資產占比約3%,配置比較成熟的商業地產會提供穩定的現金流,總體來看,公司在配置上始終堅持穩健審慎的原則。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含信息網絡傳播權)歸屬北京青年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藺麗爽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