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的逾期兌付風波也波及到了A股上市公司,南都物業、金博股份、咸亨國際、金房能源相繼披露了公司購買的中融信托相關產品逾期兌付。經北京商報記者梳理,上述公司“踩雷”產品共涉及5類,而經同花順iFinD統計,目前A股公司安利股份、雙成藥業、微光股份、*ST民控購買信托產品中涉及上述逾期兌付產品。8月21日,安利股份、雙成藥業、微光股份等公司相關負責人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關注到了相關產品的逾期兌付情況,公司方面正與相關方積極溝通。另外,經統計,A股公司購買的中融信托產品未到期金額合計超10億元,不過就近期產品兌付來看,中融信托并非所有產品難兌付,也有產品已如期兌付。
多公司稱正積極溝通
根據南都物業、金博股份、咸亨國際、金房能源披露的公告,涉及中融信托逾期產品包括中融-匯聚金1號貨幣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融-隆晟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融-澤睿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融-豐盈176號集合資金股權投資信托計劃、中融-圓融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同花順iFinD統計,購買了上述產品并且尚未到期的上市公司共有四家,包括*ST民控、安利股份、雙成藥業、微光股份,其中*ST民控購買的是中融-匯聚金1號貨幣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購買金額1億元,起始日為2023年3月28日,到期日為2024年3月27日,預期收益率6.1%。
除了*ST民控之外,剩余三家公司購買產品均將在年內到期。具體來看,安利股份分兩筆購買了中融-圓融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金額均為2000萬元,其中一筆到期日為今年11月8日,預期收益率6%,另外一筆到期日為今年12月27日,預期收益率5.8%。
針對上述信托產品的相關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致電安利股份董秘辦公室進行采訪,對方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正與相關方進行積極溝通了解,目前產品還沒有到期”。
雙成藥業方面8月21日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關注到了中融信托產品的逾期情況,目前已經跟相關方進行積極溝通。據了解,雙成藥業購買的是中融-隆晟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分兩筆合計購買了5000萬元,其中2000萬元的委托期為364天,到期日在今年9月28日,預期收益率7%;3000萬元的委托期為182天,到期日在今年10月17日,預期收益率6.2%。
微光股份購買金額最高
買入中融信托同款逾期產品公司中,微光股份購買額最高,有1.5億元。
具體來看,微光股份分三筆買入了中融信托產品,分別是中融-匯聚金1號貨幣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融-圓融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融-圓融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分別買入金額5000萬元、5000萬元、5000萬元,委托期均為89天,預期收益率分別為5.4%、5.6%、5.6%。
從到期日來看,上述三筆信托產品集中在今年9月到期,分別是9月6日、9月10日、9月11日。對于上述產品的兌付情況,微光股份方面8月21日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負責人正在積極跟進相關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8月21日晚間,微光股份也披露了購買的5000萬元中融信托產品逾期兌付公告,顯示到期日為2023年8月21日。
實際上,除了逾期產品之外,微光股份還購買了中融信托其他產品,其中購買了1億元的中融-庚澤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到期日在今年9月14日。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振輝表示,信托產品逾期兌付對上市公司可能會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包括影響公司現金流、財務狀況,逾期兌付可能使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出現異常,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評估,可能導致公司信用評級下降,進而影響公司的借款成本和融資能力。
合計未到期金額超10億
經同花順iFinD統計,A股上市公司購買的中融信托相關產品尚未到期金額達10.34億元。
按照產品名稱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的中融信托相關產品種類較多,包括中融信托信托產品、中融信托理財產品、中融信托非保本理財產品等,涉及公司包括安記食品、塔牌集團、東陽光、百大集團、蘇豪弘業、安利股份、雙成藥業、金房能源、嘉必優、先鋒電子等超10家。
以東陽光為例,公司2022年年報顯示,曾多次購買中融信托信托產品,其中尚有一筆未到期,委托理財金額1500萬元,委托理財起始日2022年6月30日,終止日期在2024年6月29日,年化收益率為4%。
整體來看,購買中融信托相關產品中,到期日最晚的是安記食品,購買中融信托理財產品,委托期有1827天,起始日在2021年12月2日,到期日在2026年12月3日。
到期日在2026年的還有塔牌集團購買的兩個理財產品,到期日在2025年的共有5個理財產品,被塔牌集團包攬,購買的是中融信托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中融信托并非所有產品出現逾期,其中雙成藥業等多家公司近期均曾披露過購買的中融信托相關產品如期兌付公告。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理財現狀相對多樣化,既包括信托、定期存款,也包括證券投資等。不同公司的理財策略會有所不同,取決于企業的需求、風險偏好和市場條件等。對于上市公司理財,張雪峰也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多元化投資,以實現更好的資產配置和收益增長;二是無論選擇何種投資方式,上市公司都應該注重風險控制;三是上市公司應及時向投資者公開有關理財產品的風險情況和收益狀況,增加透明度,提升投資者信任。
陳振輝則進而指出,上市公司理財還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對資金使用和理財投資的監督和管理,防范信托逾期兌付等風險的發生。此外,上市公司還可以尋求專業的理財機構或金融顧問幫助,進行理財規劃和投資決策,提高投資收益和降低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 馬換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