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8月1日)券商股上演了一出沖高回落的戲碼,早盤券商股延續強勢,太平洋6天5板,財達證券直線漲停,然而大約10點10分以后,市場突然遭遇打壓,券商股紛紛跳水,封單龐大的太平洋亦被砸盤。截至收盤,個股表現分化,財達證券漲停,太平洋收漲7.5%,哈投股份漲逾4%,華泰證券則跌超2%,中信證券、光大證券、中國銀河等均跌逾1%。
板塊代表ETF——券商ETF(512000)早盤低開后快速上攻,場內價格一度漲逾1.4%,隨后震蕩翻綠,收跌0.92%,全天成交額13.94億元。
(資料圖)
沖高回落的背后,意味著本輪券商行情結束還是蓄勢待發?從復盤歷次券商大級別行情,看當下券商板塊行至何處。
【一、歷史復盤,本輪券商行情與2012和2019年政策推動的大級別行情較為相似】
復盤2004年以來的7輪券商股大級別行情,每輪行情驅動因素大有不同,但可以歸納為:宏觀環境(宏觀經濟觸底或修復,流動性充裕或邊際寬裕)、利好政策落地、行業估值處于近5年歷史低位三大核心催化因素。
而從當前宏觀環境、行業政策和估值三要素看,本輪券商行情有望對標2012年和2019年一季度這兩輪政策推動的較大級別行情。
宏觀環境
2012年和2019年外部受歐債危機和中美貿易摩擦干擾,國內GDP增速放緩以及房地產去杠桿趨勢明確,經濟處于底部位置,但多輪降準降息下流動性充裕或邊際寬裕,穩增長表態明確。
2023上半年宏觀經濟弱復蘇,7月PMI逐步企穩回升,3月和6月先后降準降息,上半年末社融規模存量數據同比增長9%,超出市場預期,流動性保持充裕。
2、資本市場及券商行業環境催化
2012年券商創新大會的舉辦推動了券業一系列創新產品、創新業務蓬勃發展;2018年10月股票質押出臺紓困政策,10月底政治局會議提到規范制度和激發活力,11月科創板試點
注冊制拉開注冊制大幕。
2013年7月24日政治局會議首提“活躍資本市場”,對資本市場的表述發生了重大變化,信號意義極強,后續跟進政策值得期待。
3、板塊估值
通過復盤發現,歷史上多輪牛市起點,券商板塊(申萬二級證券行業指數)PB估值多位于近5年歷史低位,如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18年。
2020 年以來券商股估值抬升后板塊牛市啟動點估值水位較此前偏高,但當前機構持倉和頭部券商估值基本處于較低水平。截至7月24日本輪行情啟動前,板塊市凈率PB僅為1.17倍,位于近5年10.11%分位點。
總結來看,本輪券商行情與2012年和2019年一季度這兩輪較大級別行情較為相似,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次也是較為明顯的政策驅動行情,從首次政策發聲到后續工具箱的不斷落地、券商板塊在過去這兩輪行情整體錄得兼具空間和持續性的可觀收益。
【二、當下券商股具備牛市三大要素,行情重點關注】
當前券商板塊大級別行情的三大核心催化已經具備:流動性保持充裕,重磅會議點名活躍資本市場、行情啟動時估值處于歷史低位。
后續“活躍資本市場”政策有望在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多維度落地,可重點關注活躍資本市場政策、穩增長宏觀政策和交易量趨勢,利好券商ROE提升。
同時券商ADT占比和日均換手率數據可借鑒前瞻行情峰值,根據華創證券測算:復盤歷史牛市階段50只券商股ADT(周度)占全A交易額周度占比發現,ADT占比代表短期交易表現,占比較高代表短期交易過熱,較券商股漲幅更早見頂。8-10%為2018年以來行情峰值,上周(7月24日-7月28日)ADT占比為5.5%。同時日均換手率(周度)歷史峰值為8%-10%,上周為3.1%,距離峰值仍有空間。據此測算,行情或遠未結束。
展望后市,在板塊估值處于低位、業績回暖、政策信號以及市場風險偏好的正反饋催化下,多家機構認為,券商板塊的彈性及修復空間明顯,有望實現估值和盈利修復的“戴維斯雙擊”。
公開資料顯示,券商ETF(512000)跟蹤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一鍵囊括50只上市券商股,其中近6成倉位集中于十大龍頭券商,“大資管”+“大投行”龍頭齊聚;另外4成倉位兼顧中小券商的業績高彈性,吸收了中小券商階段性高爆發特點,是集中布局頭部券商、同時兼顧中小券商的高效率投資工具。
風險提示:券商ETF被動跟蹤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該指數基日為2007.6.29,發布于2013.7.15。指數成份股構成根據該指數編制規則適時調整。文中指數成份股僅作展示,個股描述不作為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也不代表管理人旗下任何基金的持倉信息和交易動向。基金管理人評估的本基金風險等級為R3-中風險,適合適當性評級C3以上投資者。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代表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
本文源自:金融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