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資本近日發布了《私募股權市場報告》, 報告顯示:通過近兩個季度的觀察(22Q4、23Q1),國資力量正在繼續強化。「國資機構」投資資金出手量級已反超「非國資機構」,國資主導時代或將重塑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生態。
近幾年來,國資機構的出資、直投也是 IT 桔子關注的重點方向,基于 IT 桔子 215 家結構化國資背景機構和其他龐大的非結構化資方數據信息,我們進一步探究,在全國各個省市,到底哪個地方的國資是最強的?強在哪里?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地方?
國資機構包括:1)國家戰略型基金和央企層面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2)地方政府直接出資做 GP 發起的基金或金控平臺;3)國資系/國企產業方;4)國資金融機構(銀行、券商、保險等)。
(資料圖)
江蘇 13 個城市,有 12 個城市國資在做股權投資
根據 IT 桔子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國資機構在做股權投資的主要省市包括北京、上海、重慶,江蘇、廣東、山東、浙江、安徽、四川等省份。
而按照注冊在當地的國資機構數來看的話,北京是最領先的,有 48 家,但由于北京是全國的首都,不少央企、國家隊基金都設在此處,對總量有較大影響;剔除國家級機構后,北京地方的國資機構數量約 11 家。
相比之下,江蘇地區的國資機構顯得更為突出,至少有 32 家。
江蘇地區做股權投資的國資機構不僅多,而且分布范圍廣,既有量的優勢,也有面的優勢。
IT 桔子數據顯示,江蘇省內地方城市國資在股權投資方面的參與率達到 92%,滲透率極高,遠遠超越了廣東、山東、安徽等其他省份。
如果說,以深圳、合肥為代表的國資,使得安徽、廣東呈現了省會城市國資「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江蘇則是「兩強多幫」。
江蘇地方上,不僅有南京、蘇州這兩個「大哥」帶頭做股權投資,更有無錫、常州、鎮江、徐州、南通、鹽城等其他三四線城市的國資在追隨,另外還有昆山、張家港經濟開發區這 2 個由蘇州代管的縣級市國資國企都在搞股權投資。
根據 IT 桔子數據統計,蘇州國資是江蘇地區最早涉足股權投資的。早在 2001 年蘇州就發起設立了蘇州工業園區引導基金,并成立元禾控股,目前已公開投資事件數多達 288 起;此外,還有蘇高新創投、吳江創投、吳中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基金、張家港產業資本、昆山國科創投等后起的多個國資主體在做股權投資。
南京以江蘇高投為起點,先后有南京高新投、揚子國投、南京產業發展基金、南京市創新投資集團等地方國資直接或間接參與股權投資,以及華泰紫金、紫金科創、江蘇交通控股、農墾誠鼎投資等南京地方國企參與股權投資。
常州有常州高新投、常州投資集團兩大國資主體的投資機構,對外投資事件也有 49 起;無錫主要有無錫創投、無錫太湖新城集團旗下投資平臺新尚資本、無錫金投出資設立的無錫云林基金這幾家國資機構。其中,無錫創投最為活躍,目前投資事件數達 49 起。
鎮江方面,鎮江高投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掛牌于2008年,由江蘇高投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鎮江市創業風險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鎮江新區經濟開發總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主要采取委托投資管理的方式運作創業投資基金。
鹽城市鹽南產業投資公司在 2020 年發起設立了鹽南 AI 基金,已經投資了行深智能、知行機器人等 7 家人工智能企業。
另外揚州的龍投資本、泰州的盛鑫創業投資基金、淮安的園興投資、宿遷市產業發展基金——雖是國資/國企投資主體,但在股權投資方面僅有個別出手事件,整體處于相對「沉默」狀態。
可以說,整個江蘇省內,除了連云港市,其余城市的國資機構都有至少參與一起直接的股權投資案。
有意思的是,江蘇地方比較活躍的國資機構主要分布在蘇南,以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為代表,蘇北地區雖有鹽城、徐州、宿遷、淮安等城市國資的身影,但參與出手數極少。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江蘇地區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蘇南發達、蘇北落后這樣相對割裂的經濟結構。
截止到 5 月 10 日,2023 年蘇州的融資事件有 120 起(不限定投資方背景),是南京地區的近 2 倍。無論從機構的活躍出手情況來來看,還是當地創業企業的融資繁榮程度來看,蘇州無疑是江蘇省的第一創投中心,穩居省內 C 位;南京則是省內第二創投中心。
與 GP 合作加碼,江蘇地方國資頻繁出資
除了直接的投資以外,國資出資做 LP 是一種間接的股權投資形式。我們注意到,最近一年以來,江蘇地方的國資頻頻出現在募資機構的 LP 名單上,如下圖所示:
圖片
在 2022 年 7 月,蘇州母基金參與了川流投資新材料二期基金的募集工作,基金規模超過 14 億元。
2022 年 8 月,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政府和金雨茂物投資公司發起的蘇州金雨創業投資基金正式成立,這是金雨茂物在吳江區設立的第 3 支創業投資基金,總規模 3.91 億元。該基金重點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產業領域,優先投資吳江地區。
2022 年 12 月,南京交通集團、蘇州相城創投(由蘇州市相城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股)參與了恒旭資本的 40 億元募資。
2023 年 2 月,江蘇元禾控股母基金出資設立的成長期股權投資平臺元禾厚望完成首關募資 16 億元,專注于挖掘硬科技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創新型。
2023 年 3 月,弘信資本旗下第三期科技創新基金完成基金業協會備案。基金的主要投資合伙人為無錫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山聚成投資有限公司等,基金重點關注智能、低碳、健康三條重要賽道的投資機會。
2023 年 3 月,全德學資本旗下第二期人民幣基金「鏤科芯二期基金」募集完成 7.01 億元人民幣首輪關賬,并已完成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的備案;出資人包括南通新興產業基金。
新基金通過后續募集,預期目標規模 10 億元,持續重點聚集于集成電路領域內的裝備、材料、芯片器件等國產替代機遇。
公開資料顯示,南通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于 2022 年 7 月,主要投資方向將圍繞南通市重點產業,重點關注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LP 包括南通創新發展基金、南通科創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南通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
此外,在近期完成 12 億元規模募集的豐年資本高端制造二期基金 LP 名單上,還出現了中金徐州這樣的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的身影。
可以看到,在 LP 出資這塊,江蘇地方國資的活躍程度在全國是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這些基金的重點投資方向都是圍繞著新材料、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制造等硬科技賽道。
地方政府、投資機構、產業園和企業的緊密合作
江蘇的創投形勢如火如荼——IT 桔子數據顯示,截止到 5 月 11 日,今年江蘇地區的融資金額約達到 570.43 億元,超越了北京,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融資事件數也有 256 起,超過了上海、北京,僅次于廣東省,位居全國第二。
我們在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是江蘇?
不得不承認,這火爆的創投局面不僅僅是市場經濟、民營社會資本的參與結果,江蘇國資、地方政府也在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作為全國第二大經濟強省,江蘇有強大的 GDP 經濟實力支撐,坐擁蘇州、南京、無錫、南通這 4 座萬億 GDP 城市;因而,政府也能有足夠的財政實力去做股權投資、給各自 GP 基金出資,成為機構們的「幕后金主」。
公開信息顯示,蘇州創業投資集團旗下的母基金投資管理機構「元禾控股」對外出資的 GP 機構數量多達 21 家,累計出資金額預計可達到十億元級別。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創新,通過政府引導基金和直接股權投資吸引相關企業落戶,逐漸形成了優勢產業——比較典型的是蘇州的醫藥產業。
早在 2016 年,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江蘇有限合伙)設立,基金規模達 45 億元,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出資 6.75 億元,毅達資本及社會募集不少于 27.25 億元?;饘⒅饕断蜥t療健康、清潔技術、新材料等領域。
到今天,蘇州的醫藥產業無疑在全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瞻產業園區數據顯示,在全國 448 個醫藥產業園中,江蘇省有 47 個,位居全國第一,其中,蘇州就有 11 個醫藥園區;在全國 185 個生物醫藥產業園中,江蘇省有 23 個,排名仍居全國第一,其中蘇州就占據了江蘇的半壁江山。
甚至產業園自己搞投資孵化也不是新鮮事,比如最近蘇州吳中生物醫藥產業園就投資了一家做智能寡核苷酸合成 CRDMO 服務的公司「君躋生物」。今年初,位于蘇州的江蘇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投資了 X 光影像設備核心部件研發商「博思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江蘇在國資投資基金的管理模式上也有一定的創新。
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國資 PE 機構,2014 年設立了毅達股權投資基金,通過推行混合所有制的,尤其是員工持股,為江蘇高投的轉型打開了思路。
既能發揮了國資 PE 在資金支持、品牌建設、資源對接、項目來源等方面的優勢,規避了國企投資決策干涉制度與 PE 高效率決策之間運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業績考核與風險投資 J 型收益曲線之間的矛盾。
作為江蘇高投集團新的基金管理平臺,毅達資本的股權結構中,江蘇高投持股 35%,江蘇高投的部分管理人員持股甚至高達 65%。
在國資機構中,國有股東通過股東分紅拿走了大部分管理費和 Carry,發到管理團隊的獎金則極少;而一旦管理團隊參股到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團隊不僅能夠獲得相應部分的基金管理收益(管理費和 Carry),還能通過跟投旗下基金或項目的方式獲得超額收益。
據悉,混改后,毅達資本資管規模三年增長了 10 倍(截至 2016 年)。
江蘇高投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徐錦榮就曾對媒體表示:「市場上像我們這樣的管理者,年薪是 500 萬~1000 萬,但我們卻只能拿 30 萬~40 萬,差距太大」,這種薪酬制度是國有創投機構大佬們紛紛出走的根本原因。
當然,目前,越來越多的國資機構已經走向市場化了,因而也能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
國資機構在新經濟創投的今天,將如何影響城市創投格局、城市優勢產業等,這將值得我們去做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討。